无线视频通信系统的实现及码率优化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第7-9页 |
·无线网络技术 | 第9-10页 |
·无线IP网络上的视频通信 | 第10-11页 |
·基于块的混合视频编码 | 第11-12页 |
·编解码标准的选定 | 第12-13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基于H.263+的TMN11模型 | 第14-29页 |
·运动估计 | 第14-17页 |
·绝对差值之和的失真度量 | 第14-15页 |
·低复杂度,快速搜索 | 第15-16页 |
·16×16整象素搜索 | 第15-16页 |
·16×16半象素优化 | 第16页 |
·8×8整象素搜索 | 第16页 |
·8×8半象素优化 | 第16页 |
·中等复杂度,全搜索算法 | 第16页 |
·16×16整象素搜索 | 第16页 |
·8×8整象素搜索 | 第16页 |
·高复杂度,码率-失真最佳化全搜索 | 第16-17页 |
·其他运动矢量搜索 | 第17页 |
·量化 | 第17-18页 |
·高级INTRA编码模式(Annex Ⅰ) | 第18-19页 |
·模式选择 | 第19-22页 |
·INTRA宏块更新机制 | 第20页 |
·无差错环境中低复杂度模式选择 | 第20-21页 |
·无差错环境中高复杂度模式选择 | 第21-22页 |
·差错环境中低复杂度模式选择 | 第22页 |
·差错环境中高复杂度模式选择 | 第22页 |
·码率控制 | 第22-23页 |
·解码后处理 | 第23-27页 |
·De-ringing后滤波器 | 第23-24页 |
·De-blocking后滤波器 | 第24-26页 |
·差错检测 | 第26-27页 |
·差错掩藏 | 第27页 |
·数学不等式快速搜索 | 第27-28页 |
·搜索顺序 | 第27-28页 |
·多三角不等式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无线IP网络中的码率控制及优化 | 第29-54页 |
·CBR信道中的码率控制 | 第29-37页 |
·码率模型 | 第30-31页 |
·失真模型 | 第31-32页 |
·DCT图象编码中的最佳量化 | 第32-34页 |
·低码率最佳化 | 第32-33页 |
·高码率最佳化 | 第33-34页 |
·CBR信道中码率控制的实现 | 第34-37页 |
·VBR信道中的编码码率控制 | 第37-44页 |
·帧层码率与失真模型 | 第38-39页 |
·带有滑动窗口的编码帧率控制 | 第39-41页 |
·滑动窗口的运动变化检测 | 第40页 |
·编码帧的间隔改变规则 | 第40-41页 |
·编码帧率控制的实现 | 第41-44页 |
·无线网络中基于包交换的改进型码率控制 | 第44-48页 |
·信道失真分析 | 第44-47页 |
·信道失真模型 | 第45-46页 |
·估计象素的丢失率 | 第46-47页 |
·信源-信道比特分配 | 第47-48页 |
·基于宏块层的改进型码率控制 | 第48-53页 |
·失真与编码顺序的关系 | 第48-49页 |
·基于宏块层的改进型码率控制 | 第49-50页 |
·算法实现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无线视频系统的PDA实现 | 第54-79页 |
·系统介绍 | 第54-59页 |
·系统组成 | 第54-55页 |
·编解码模块 | 第55-57页 |
·传输协议 | 第57-59页 |
·基于PDA的客户端优化 | 第59-63页 |
·PDA的限制 | 第59-60页 |
·解决办法 | 第60页 |
·算法实现 | 第60-63页 |
·客户端解决 | 第60-61页 |
·基于反馈的解决 | 第61-63页 |
·MMX技术在系统编码端的应用 | 第63-67页 |
·MMX基本指令集 | 第63-64页 |
·优化工作列表 | 第64-67页 |
·系统各模块的实现 | 第67-78页 |
·服务端模块 | 第67-73页 |
·UI子模块 | 第67-68页 |
·视频子模块 | 第68-69页 |
·网络子模块 | 第69页 |
·服务端程序流程 | 第69-73页 |
·客户端模块 | 第73-78页 |
·UI子模块 | 第74页 |
·视频解压子模块 | 第74-75页 |
·网络子模块 | 第75-76页 |
·客户端程序流程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感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