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 绪论 | 第6-1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6页 |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6-8页 |
·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8-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9-10页 |
2 白庙凝析气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简况 | 第10-17页 |
·白庙凝析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 第10-11页 |
·白庙凝析气藏构造特征 | 第11-12页 |
·构造形态 | 第11页 |
·主要断层特征 | 第11-12页 |
·白庙凝析气藏储层特征 | 第12-13页 |
·流体分布特征及气藏类型 | 第13-16页 |
·流体性质 | 第13-14页 |
·流体分布 | 第14-15页 |
·气藏类型 | 第15-16页 |
·白庙凝析气田勘探开发历程 | 第16-17页 |
3 凝析气藏反凝析油污染机理分析 | 第17-23页 |
·宏观上研究凝析油污染的表现形式 | 第17-18页 |
·凝析油微观污染机理分析 | 第18-23页 |
·多孔介质吸附作用 | 第20页 |
·多孔介质毛细凝聚作用 | 第20页 |
·气体滑脱作用 | 第20-21页 |
·液阻效应 | 第21页 |
·污染机理综合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4 凝析油伤害地层机理实验研究 | 第23-40页 |
·实验研究的目的 | 第23页 |
·岩心流动实验的内容 | 第23页 |
·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23-25页 |
·实验研究技术关键 | 第25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5-40页 |
·气测岩石绝对渗透率与液测岩石绝对渗透率的差异 | 第25-26页 |
·束缚水及残余凝析油吸附作用对地层渗透率的伤害程度 | 第26-29页 |
·井底不同凝析油、凝析水吸附量对地层渗透率的伤害程度 | 第29-31页 |
·井底凝析水聚集及地层水敏性对渗透率伤害程度 | 第31-34页 |
·岩心自渗吸液对储层渗透率的伤害程度 | 第34-36页 |
·解除水锁与油锁的所需的压力梯度或条件 | 第36-39页 |
·实验结论 | 第39-40页 |
5 凝析气藏渗流理论及反凝析伤害程度研究 | 第40-51页 |
·凝析油气体渗流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40-43页 |
·连续性方程 | 第41-43页 |
·流体渗流偏微分方程 | 第43页 |
·渗流微分方程的线性化 | 第43-44页 |
·地层中反凝析油饱和度与压力关系 | 第44-46页 |
·近井地带凝析油气非达西流动 | 第46-47页 |
·确定地层反凝析动态污染的表皮系数和凝析油污染半径 | 第47-51页 |
·反凝析动态污染表皮系数 | 第47-49页 |
·凝析油污染半径的确定 | 第49-51页 |
6 CO_2吞吐解除凝析气井伤害机理分析 | 第51-56页 |
·CO_2性质 | 第51-52页 |
·CO_2物理性质 | 第51-52页 |
·CO_2化学性质 | 第52页 |
·CO_2吞吐解除伤害的机理分析 | 第52-56页 |
·膨胀机理 | 第53页 |
·降粘作用 | 第53页 |
·酸化解堵作用 | 第53-54页 |
·混相效应 | 第54页 |
·压力下降造成溶解气驱 | 第54页 |
·降低界面张力 | 第54-56页 |
7 CO_2吞吐解除反凝析污染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56-79页 |
·流体相态拟合 | 第56-62页 |
·拟组分的划分 | 第56-57页 |
·露点压力拟合 | 第57页 |
·单次闪蒸实验数据和气藏气粘度拟合 | 第57页 |
·等组成膨胀实验数据拟合 | 第57-60页 |
·等容衰竭实验数据拟合 | 第60-62页 |
·拟组分临界特征参数确定 | 第62页 |
·凝析单井CO_2吞吐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 第62-66页 |
·数值模拟网格划分 | 第63-64页 |
·历史拟合 | 第64-66页 |
·CO_2吞吐解除凝析单井反凝析污染研究 | 第66-77页 |
·压力分布 | 第66-68页 |
·CO_2吞吐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68-73页 |
·CO_2吞吐恢复凝析气井产能的程度评价 | 第73-76页 |
·不同注入气体解除反凝析污染效果比较 | 第76-77页 |
·CO_2吞吐方案设计内容 | 第77-79页 |
8 结论与认识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