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29页 |
| ·概述 | 第15-18页 |
| ·恒星的演化 | 第18-22页 |
| ·小质量恒星的晚期演化 | 第19-20页 |
| ·中等质量恒星的晚期演化 | 第20-21页 |
| ·大质量恒星的晚期演化 | 第21-22页 |
| ·新星,超新星,X射线爆 | 第22-24页 |
| ·氢在恒星中的燃烧 | 第24-26页 |
| ·静态燃烧:p-p链,CNO cycle | 第24-25页 |
| ·剧烈燃烧:Hot CNO cycle Ⅰ,Ⅱ和rp-过程 | 第25-26页 |
| ·核反应~(18)F+p在核天体物理中的意义及其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 2 天体核反应率 | 第29-37页 |
| ·综述 | 第29-30页 |
| ·非共振反应的反应率 | 第30-31页 |
| ·Gamow window(伽莫夫窗) | 第31-33页 |
| ·共振反应的反应率(Resonant Reaction Rates) | 第33页 |
| ·分宽度(Single Particle Width or Partial Width) | 第33-35页 |
| ·质子、alpha粒子的分宽度 | 第34页 |
| ·γ的分宽度 | 第34-35页 |
| ·直接反应和共振反应的干涉 | 第35页 |
| ·误差分析 | 第35-37页 |
| 3 ~(18)F+p的天体核反应率 | 第37-63页 |
| ·~(19)Ne的共振能级 | 第37-51页 |
| ·直接反应 | 第51-52页 |
| ·~(18)F+p的S因子 | 第52页 |
| ·~(8)F+p的反应率及其不确定性 | 第52页 |
| ·反应率的参数化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63页 |
| ·重要能级 | 第53-54页 |
| ·与以前工作结果的比较 | 第54-63页 |
| 4 核反应网络方程 | 第63-90页 |
| ·引言 | 第63-64页 |
| ·核反应网络方程 | 第64-70页 |
| ·核反应网络方程 | 第64-65页 |
| ·消耗时标T~i(Destructive time scale)和等效衰变常数λ~i(Effective decay constant) | 第65页 |
| ·rp-过程的终点(endpoint)和等待点(waiting point) | 第65-66页 |
| ·Q值和光致分裂 | 第66页 |
| ·反应流量(Reaction flow) | 第66页 |
| ·rp过程路径及燃烧时标的理解 | 第66-70页 |
| ·程序设计和检验 | 第70-72页 |
| ·数据库 | 第72-73页 |
| ·例子1:新星爆炸中的核合成过程 | 第73-81页 |
| ·例子2:~(18)F+p新反应率对新星爆炸后的~(18)F产物的影响 | 第81页 |
| ·例子3:X射线爆中的核合成过程及~(18)F+p反应率的意义 | 第81-84页 |
| ·新反应率~(11)C(P,γ)~(12)N在天体核合成中的意义 | 第84-90页 |
| 5 总结 | 第90-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 A 附录 | 第98-110页 |
| A. 1 共振能级和直接俘获的反应率数据 | 第98-108页 |
| A. 2 反应率文献和核素初始丰度表 | 第108-110页 |
| A. 3 相关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