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言 | 第1-35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26页 |
·人类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社会学、人口学、环境科学对城市环境极限问题的研讨。 | 第13-14页 |
·地学对城市环境的研究。 | 第14-16页 |
·地基中的应力分布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土体微观(细观)结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微观结构定性定量模型 | 第18-19页 |
·微观结构与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关系的研究 | 第19-21页 |
·细观结构模型及细观结构与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关系的研究 | 第21页 |
·混沌理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 第21-26页 |
·混沌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 第22页 |
·混沌在岩土力学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混沌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二章 城市建设地质极限问题分析 | 第35-70页 |
·城市建设地质极限的定义 | 第35-36页 |
·城市建设的荷载表达 | 第36-43页 |
·城市建设的直接荷载的形式及转化机理 | 第36-38页 |
·地表建筑形成的荷载 | 第36-37页 |
·地下开挖形成的荷载 | 第37-38页 |
·城市建设的间接荷载的形式及转化机理 | 第38-41页 |
·热岛效应形成的等效荷载 | 第38-39页 |
·电容器效应形成的等效荷载 | 第39页 |
·电磁效应形成的等效荷载 | 第39-40页 |
·工业生活污染形成的等效荷载 | 第40-41页 |
·地下水开采形成的等效荷载 | 第41页 |
·城市建设形成的荷载对地质环境扰动作用的特点 | 第41-43页 |
·速度快 | 第41-42页 |
·强度大 | 第42页 |
·范围广 | 第42页 |
·效果明显 | 第42-43页 |
·城市建设地质极限问题的宏观表现 | 第43-66页 |
·局部地段地基变形、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 第43-44页 |
·引发大面积的区域性地面沉降 | 第44-46页 |
·激活城市下伏构造断裂,诱发地震 | 第46-58页 |
·计算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7-57页 |
·诱发地震问题讨论 | 第57-58页 |
·改变地基土原有的力学特性,影响地基土与建筑物的共振特性 | 第58-65页 |
·城市建设附加应力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58-62页 |
·城市建设附加应力对地震破坏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62-65页 |
·破坏城市下伏第四系孔隙含水层的储水性状,引发新的地基稳定问题 | 第65-66页 |
小节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第三章 影响附加应力传递和分布的机理分析 | 第70-95页 |
·土体中附加应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0-77页 |
·内因(介质分析) | 第70-75页 |
·地基土体的物质组成 | 第70-72页 |
·构造 | 第72页 |
·结构 | 第72-75页 |
·外因(荷载分析) | 第75-77页 |
·按作用方式分类 | 第75-76页 |
·按随时间的变异分类 | 第76页 |
·按地质体的反应分类 | 第76-77页 |
·细观结构的研究尺度 | 第77-81页 |
·土体结构研究的空间尺度 | 第77-79页 |
·土体结构研究的时间尺度 | 第79-81页 |
·附加应力在土体中传递分布的细观模型 | 第81-93页 |
·理想土体附加应力传递分布的细观模型 | 第81-82页 |
·颗粒间无连结的土体中附加应力传递分布的细观模型 | 第81-82页 |
·颗粒间刚性连结的土体中附加应力传递分布的细观模型 | 第82页 |
·一般土体中粒间连结的细观模型 | 第82-86页 |
·土颗粒之间可能存在的作用力 | 第82-84页 |
·不同状态土体的颗粒间作用力 | 第84-86页 |
·一般土体附加应力传递细观模型 | 第86-90页 |
·附加应力的纵向传递细观模型 | 第86-89页 |
·附加应力的横向传递细观模型 | 第89-90页 |
·成层地基中附加应力集中和扩散现象的细观分析 | 第90-93页 |
小节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5页 |
第四章 附加应力系统实验模拟及验证 | 第95-149页 |
·附加应力系统空间特性实验模拟与研究--应力分布实验 | 第95-111页 |
·匀土体中的纵向附加应力分布模拟实验 | 第95-106页 |
·实验设计 | 第95-97页 |
·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 第97-106页 |
·上部具有硬壳层的土体中的应力分布模拟实验 | 第106-109页 |
·实验设计 | 第106页 |
·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 第106-109页 |
·加载面积增大时土体中的应力分布模拟实验 | 第109-111页 |
·实验设计 | 第109页 |
·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 第109-111页 |
·附加应力系统时间特性实验模拟与研究--应力传递实验 | 第111-120页 |
·实验设计 | 第111-112页 |
·实验目的 | 第111页 |
·实验模型 | 第111页 |
·实验过程 | 第111-112页 |
·实验结果整理及分析 | 第112-120页 |
·纵向应力传递实验 | 第112-114页 |
·横向应力传递实验 | 第114-120页 |
·附加应力系统确定性实验模拟与研究--验证实验 | 第120-122页 |
·实验方法 | 第120页 |
·验证结果 | 第120-122页 |
·附加应力系统混沌性实验模拟与研究 | 第122-140页 |
·混沌理论为附加应力的研究提供了新视野 | 第122-123页 |
·实验设计 | 第123-125页 |
·实验目的 | 第123-124页 |
·土样准备 | 第124页 |
·实验过程 | 第124-125页 |
·实验数据分析(混沌现象研究) | 第125-140页 |
·附加应力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 | 第125-128页 |
·附加应力的混沌吸引子关联维数的确定 | 第128-134页 |
·附加应力的Lyapunov指数的提取 | 第134-137页 |
·附加应力混沌吸引子Kolmogorov熵 | 第137-140页 |
·附加应力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实验模拟与研究 | 第140-144页 |
·实验设计 | 第140页 |
·实验目的 | 第140页 |
·具体思路 | 第140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40-144页 |
·实验结果 | 第140-142页 |
·结果分析 | 第142-144页 |
小节 | 第14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49页 |
第五章 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149-166页 |
·附加应力系统确定性模型--时空特性 | 第149-151页 |
·附加应力空间特性 | 第149-150页 |
·附加应力分布的统计模型 | 第149-150页 |
·附加应力分布的主体演化趋势 | 第150页 |
·附加应力时间特性 | 第150-151页 |
·附加应力纵向传递统计模型 | 第150-151页 |
·附加应力传递主体演化趋势 | 第151页 |
·附加应力系统混沌模型--内在随机性 | 第151-153页 |
·一维Lyapunov指数预测模式理论及计算方法 | 第152页 |
·模型建立与验证 | 第152-153页 |
·混沌性的主体演化趋势 | 第153页 |
·附加应力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模型 | 第153-155页 |
·附加应力对土体波速的影响模型 | 第154-155页 |
·附加应力对土体波速的主要影响规律 | 第155页 |
·附加应力对城市地质极限的触发作用分析 | 第155-157页 |
·研究结果对实际地质极限现象的解释以及现象对结果的检验 | 第157-165页 |
·上海地面沉降现象 | 第157页 |
·西安地裂缝现象 | 第157-159页 |
·黄海6.1级地震前后地壳变形及地下水位的混沌特征 | 第159页 |
·唐山大地震地面破坏现象 | 第159-165页 |
·城市建设荷载对土体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159-160页 |
·土层特性对地面震害的影响 | 第160-165页 |
小节 | 第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66-172页 |
·结论 | 第166-171页 |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71-172页 |
附录 | 第172-191页 |
附录1 实验设计 | 第172-182页 |
附录1.1 附加应力应力分布、传递试验实验设计 | 第172-177页 |
附录1.2 附加应力系统混沌特性实验实验设计 | 第177-180页 |
附录1.3 附加应力对土体动力特性影响实验实验设计 | 第180-182页 |
附录2 混沌概述 | 第182-191页 |
论文发表与参加科研、工程项目情况 | 第191-192页 |
致谢 | 第192-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