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论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引言第1-9页
第一章 违约责任中应有精神损害赔偿第9-44页
 一、 对否定说的反思第9-18页
  (一) 有关否定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第9-10页
  (二) 对否定说的反思第10-18页
   1 、 人格不会商品化第10-12页
   2 、 不能由惩罚性赔偿替代第12-16页
   3 、 精神损害发生的可预见性第16页
   4 、 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第16-18页
 二、 就其它国家和地区立法、学说及相关判例的考证第18-23页
 三、 完全赔偿原则要求违约责任中有精神损害赔偿第23-44页
  (一) 现有理论的困惑第23-26页
   1 、 对“非财产上损害商业化”的思考第23页
   2 、 有关“人格权益受损理论”的分析第23-26页
  (二) 精神利益客观、独立存在第26-35页
   1 、 学界对精神损害发生机理的探讨第26-27页
   2 、 有待规范的“精神利益”第27-28页
   3 、 本文对“精神利益”的基本界定第28-34页
   4 、 合同关系中有精神利益的存在第34-35页
  (三) 精神利益的损失应纳入完全赔偿原则第35-44页
   1 、 完全赔偿原则的涵义第35页
   2 、 精神利益的损失应纳入完全赔偿原则第35-38页
   3 、 对人权的法律保护在加强第38-39页
   4 、 法律保护利益的范围在扩张第39-41页
   5 、 侵权理论不能解决损害救济需要第41-44页
第二章 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第44-67页
 一、 构成要件第44-56页
  (一) 损害事实第44-50页
   1 、 精神利益的损失导致精神损害的发生第44-48页
   2 、 损害达到严重程度第48-49页
   3 、 对精神损害的推定第49-50页
  (二) 违反合同的行为第50-51页
  (三) 因果关系第51-54页
   1 、 直接结果说的合理性第51-52页
   2 、 本文对其它因果关系理论的评析第52-54页
  (四) 主观上无须有过失第54-56页
   1 、 我国合同立法已采无过失责任原则第54-55页
   2 、 维持归责原则体系完整的需要第55-56页
   3 、 和精神损害赔偿功能相契合第56页
   4 、 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第56页
 二、 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数额的计算第56-67页
  (一) 国内外相关立法第57-58页
  (二) 对各种计算方法的探讨第58-67页
   1 、 比照法和参照法第59页
   2 、 斟酌法和折衷法第59-64页
   3 、 分类法、表格法和比例法第64-66页
   4 、 概算法第66-67页
第三章 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控制第67-79页
 一、 滥用存在的可能性第67页
 二、 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法律控制的正当性第67-68页
 三、 法律对策第68-79页
  (一) 不可抗力第69页
  (二) 合同的约定第69-71页
  (三) 请求权主体范围的限制第71-73页
   1 、 肯定的观点第71-72页
   2 、 本文的看法第72-73页
  (四) 可预见性标准第73-74页
  (五) 最高和最低数额第74-76页
   1 、 国外相关立法第74-75页
   2 、 我国立法的选择第75-76页
  (六) 减损规则第76-77页
  (七) 过失相抵第77-79页
结语第79-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莨菪碱对肠缺血再灌注致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
下一篇: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