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黻宸历史学说研究
前言 | 第1页 |
一、 陈黻宸生平及著述简介 | 第5-10页 |
二、 陈黻宸历史发展学说 | 第10-21页 |
(一) 唯物史观 | 第10-11页 |
(1)“政治为社会代表”论——评价 | 第10-11页 |
(2)反对“五德终始”和“祥瑞”论——评价 | 第11页 |
(二) 人性论——评价 | 第11-12页 |
(三) 民本思想——评价 | 第12-13页 |
(四) 英雄史观——评价 | 第13页 |
(五) 风俗论 | 第13-14页 |
(1)学术风气影社会——评价 | 第13-14页 |
(2)教化定风俗——评价 | 第14页 |
(3)礼乐功用——评价 | 第14页 |
(六) 学术启人类文明进步 | 第14-16页 |
(1)“经”启万世天下人之智——评价 | 第14-15页 |
(2)“文”为世界进化之母——评价 | 第15-16页 |
(七) 进化史观 | 第16-18页 |
(八) 地理“因时而变”论 | 第18-20页 |
(九) 因果律 | 第20-21页 |
三、 陈黻宸历史编纂理论 | 第21-33页 |
(一) “用世”的修史目的论——评价 | 第21-22页 |
(二) “史,一科学也”的史学性质论——评价 | 第22页 |
(三) 史“与时俱变”的历史认识论——评价 | 第22-23页 |
(四) 史为“天下公史”的历史研究对象论——评价 | 第23-24页 |
(五) 历史研究方法论 | 第24-25页 |
①用调查和统计法研究中国历史。 | 第24页 |
②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研究中国历史。 | 第24页 |
③“爱古”以知古、知今。 | 第24-25页 |
(六) 历史写作方法论 | 第25-30页 |
(1)就体例而言 | 第25-27页 |
(2)就步骤、方法而言 | 第27-28页 |
(3)反对编纂类书 | 第28页 |
(4)关于史笔 | 第28-29页 |
(5)历史人物评价方法论 | 第29-30页 |
(七) 史才论 | 第30-32页 |
(1)“史质”。 | 第30页 |
(2)“史德”。 | 第30页 |
(3)“史情”。 | 第30-31页 |
(4) 史官“独权”作史。 | 第31-32页 |
(八) 史料论 | 第32-33页 |
(1)“诗”属史之范围 | 第32页 |
(2)史料的搜集、考证和诠释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后记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