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 第2章 CDMA扩频通信中抗远近效应技术 | 第13-25页 |
| ·远近效应 | 第13-14页 |
| ·现有CDMA系统抗远近效应技术 | 第14-18页 |
| ·扩频码波形的设计 | 第14页 |
| ·功率控制技术 | 第14-15页 |
| ·多用户检测技术 | 第15-17页 |
| ·自适应干扰消除技术 | 第17-18页 |
| ·其它技术 | 第18页 |
| ·DS-FH混合扩频方式抗远近效应 | 第18-24页 |
| ·DS-FH混合扩频通信方式 | 第19-21页 |
| ·DS-FH混合扩频方式抗远近效应的优越性 | 第21-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第3章 码的特性研究 | 第25-42页 |
| ·概述 | 第25页 |
| ·扩频码的特性研究 | 第25-28页 |
| ·m序列的随机特性 | 第26页 |
| ·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 第26-27页 |
| ·m序列的频谱特性 | 第27-28页 |
| ·Walsh函数 | 第28-40页 |
| ·Walsh函数的定义 | 第29-30页 |
| ·Walsh函数的重要性质 | 第30-31页 |
| ·Walsh函数的相关特性 | 第31-34页 |
| ·Walsh函数的频谱特性 | 第34-38页 |
| ·Walsh函数的频谱举例 | 第38-40页 |
| ·本章小节 | 第40-42页 |
| 第4章 DS-FH混合扩频通信系统的设计 | 第42-54页 |
| ·概述 | 第42页 |
| ·扩频器的设计 | 第42-45页 |
| ·跳频器的设计 | 第45-47页 |
| ·用户选址与频率碰撞 | 第47-52页 |
| ·用户同时接入 | 第48-49页 |
| ·用户随机接入 | 第49-52页 |
| ·系统整体的设计 | 第52-53页 |
| ·本章小节 | 第53-54页 |
| 第5章 DS-FH系统误码性能分析 | 第54-71页 |
| ·概述 | 第54页 |
| ·DS扩频系统性能 | 第54-57页 |
| ·DS系统性能仿真 | 第57-63页 |
| ·DS系统抗多址干扰性能 | 第60-62页 |
| ·DS系统抗远近效应性能 | 第62-63页 |
| ·DS-FH系统性能 | 第63-65页 |
| ·DS-FH系统性能仿真 | 第65-69页 |
| ·DS-FH系统抗多址干扰性能 | 第65-69页 |
| ·DS-FH系统抗远近效应性能 | 第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6章 DS-FH混合扩频系统发射部分的CPLD实现 | 第71-82页 |
| ·概述 | 第71页 |
| ·CPLD(复杂可编程器件)简介 | 第71-73页 |
| ·系统框图及技术指标 | 第73-74页 |
| ·CPLD的功能模块设计 | 第74-79页 |
| ·微分电路模块 | 第74-75页 |
| ·时钟控制模块 | 第75-76页 |
| ·m序列发生器模块 | 第76-77页 |
| ·Walsh函数发生器模块 | 第77页 |
| ·直接扩频模块与跳频模块 | 第77-78页 |
| ·输入数据模块 | 第78-79页 |
| ·系统连接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7-88页 |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