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地貌晕渲的基本原理 | 第14-20页 |
·地貌晕渲的概念 | 第14-16页 |
·地貌晕渲的种类及特点 | 第16-18页 |
·直照晕渲 | 第16-17页 |
·斜照晕渲 | 第17页 |
·综合光照晕渲 | 第17-18页 |
·彩色晕渲 | 第18页 |
·地貌晕渲的光源 | 第18-19页 |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计算机自动地貌晕渲技术原理 | 第20-40页 |
·地形模型 | 第20-23页 |
·DEM 的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DEM 的主要表示模型 | 第21-22页 |
·晕渲图制作对DEM 数据的要求 | 第22-23页 |
·坐标转换 | 第23页 |
·光照模型 | 第23-26页 |
·镜面反射 | 第24-25页 |
·漫反射 | 第25-26页 |
·环境光 | 第26页 |
·基于DEM 的地貌自动晕渲原理 | 第26-28页 |
·地面微单元法向量的计算 | 第27页 |
·光源向量的确定 | 第27页 |
·灰度计算模型的确定 | 第27-28页 |
·影响晕渲效果的相关参数设置 | 第28-31页 |
·制作倍率 | 第28页 |
·DEM 网格边长 | 第28-29页 |
·垂直高度比 | 第29-30页 |
·水平比例 | 第30页 |
·光源方向 | 第30-31页 |
·基于DEM 的地貌晕渲的改进 | 第31-36页 |
·光源方向改进的讨论 | 第31-33页 |
·辅助光源的使用 | 第33-34页 |
·投影阴影的选择应用 | 第34页 |
·晕渲图整体灰度的调整改进 | 第34-35页 |
·晕渲图与等高线的叠加 | 第35页 |
·彩色晕渲 | 第35-36页 |
·晕渲图片的自动拼接 | 第36-39页 |
·点的坐标映射 | 第37页 |
·晕渲图有效范围的截取 | 第37页 |
·图片定位信息的生成与晕渲图的自动拼接 | 第37-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晕渲图自动生成软件的设计 | 第40-46页 |
·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计算和参数调整模块设计 | 第41-42页 |
·图形的生成与显示模块设计 | 第42页 |
·地形分析模块设计 | 第42-44页 |
·图像读写模块设计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晕渲图自动生成软件的实现流程 | 第46-51页 |
·总体结构流程图 | 第46页 |
·缺省情况下的晕渲流程图 | 第46-47页 |
·彩色晕渲流程图 | 第47-48页 |
·像点查询流程图 | 第48页 |
·原始DEM 数据转换为灰度图象功能流程图 | 第48-49页 |
·通视分析功能流程图 | 第49页 |
·等高线自动叠加功能流程图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晕渲图自动生成软件的系统测试与比较分析 | 第51-62页 |
·缺省情况下的晕渲测试 | 第52页 |
·彩色晕渲测试 | 第52-53页 |
·像点查询功能测试 | 第53页 |
·原始DEM 数据转换为灰度图象功能测试 | 第53-54页 |
·通视分析功能测试 | 第54-55页 |
·等高线自动叠加功能测试 | 第55页 |
·与其它晕渲图制作软件的比较与分析 | 第55-61页 |
·常用DEM 数据格式 | 第55-57页 |
·相关软件之间的比较 | 第57-59页 |
·不同晕渲图制作软件的比较分析及结论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软件部分源代码 | 第67-78页 |
附录1:利用高程数据生成三维地形 | 第67-68页 |
附录2:晕渲算法实现,根据传入的高程数据生成相应的晕渲图 | 第68-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