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防火墙设计背景 | 第1-23页 |
1.1 防火墙概论 | 第9-11页 |
1.1.1 网络安全定义 | 第9-10页 |
1.1.2 防火墙在网络中的作用 | 第10-11页 |
1.2 防火墙发展历史和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2.2 第四阶段的防火墙技术 | 第12-14页 |
1.3 INTELIXA架构 | 第14-21页 |
1.3.1 主要结构 | 第15-16页 |
1.3.2 微引擎技术 | 第16-17页 |
1.3.3 IntelXscale微结构 | 第17页 |
1.3.4 IntelIXA硬件抽象层(HAL) | 第17-18页 |
1.3.5 IntelIXP1200网络处理器 | 第18-19页 |
1.3.6 IntelIXA软件开发包(SDK) | 第19-21页 |
1.4 本人在论文中的工作 | 第21页 |
1.5 本文内容安排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现防火墙的需求分析 | 第23-27页 |
2.1 总体设计目标 | 第23-24页 |
2.2 防火墙使用模式 | 第24-25页 |
2.3 配置管理与软件上载和升级 | 第25页 |
2.4 开发环境和运行环境 | 第25-27页 |
第三章 防火墙总体设计 | 第27-37页 |
3.1 防火墙硬件结构和接口 | 第27-29页 |
3.1.1 防火墙硬件结构 | 第27-28页 |
3.1.2 外部接口功能与用途 | 第28-29页 |
3.2 软件层次结构 | 第29-32页 |
3.1.1 IXP1200子系统 | 第30-31页 |
3.1.2 PenIII子系统 | 第31-32页 |
3.3 软件总体流程 | 第32页 |
3.4 微引擎线程任务分配 | 第32-33页 |
3.5 初始化和防火墙内部各部分的通信 | 第33-35页 |
3.5.1 初始化 | 第33页 |
3.5.2 StrongARM与微引擎的通信 | 第33-34页 |
3.5.3 微引擎与微引擎之间的通信 | 第34-35页 |
3.5.4 IXP1200与PenIII的通信 | 第35页 |
3.6 安全内核的改造 | 第35-36页 |
3.7 重要数据结构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防火墙详细设计 | 第37-76页 |
4.1 有状态的包过滤设计 | 第37-52页 |
4.1.1 包过滤技术概论 | 第37-39页 |
4.1.2 过滤特性 | 第39-43页 |
4.1.3 动态包过滤技术 | 第43-44页 |
4.1.4 动态包过滤流程 | 第44-48页 |
4.1.5 主要数据结构 | 第48-51页 |
4.1.6 主要功能函数 | 第51-52页 |
4.2 NAT | 第52-62页 |
4.2.1 NAT概述 | 第52页 |
4.2.2 NAT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类型 | 第52-55页 |
4.2.3 在Internet中使用NAT技术 | 第55-57页 |
4.2.4 防火墙NAT的实现 | 第57-62页 |
4.3 VPN | 第62-70页 |
4.3.1 VPN工作原理 | 第62-66页 |
4.3.2 IPSEC的实现方式 | 第66页 |
4.3.3 封装安全载荷ESP | 第66-69页 |
4.3.4 防火墙中VPN的实现 | 第69-70页 |
4.4 应用代理 | 第70-74页 |
4.4.1 工作原理 | 第70-72页 |
4.4.2 传统代理(classicalproxy)和透明代理(transparentproxy) | 第72-74页 |
4.4.3 防火墙中应用代理的实现 | 第74页 |
4.5 审计与日志文件 | 第74-75页 |
4.6 微引擎的功能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