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驱砂岩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综合潜力评价方法研究
| 摘要(中英) | 第1-7页 |
| 1 前言 | 第7-13页 |
| ·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预测的重要性 | 第7-8页 |
| ·国内外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双河油田Ⅴ油组的地质概况 | 第9-10页 |
| ·双河油田Ⅴ油组的开发概况 | 第10-11页 |
| ·目前生产的主要问题 | 第11页 |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12-13页 |
| 2 水驱砂岩油藏影响驱替效率的因素研究 | 第13-24页 |
| ·润湿性影响 | 第14-15页 |
| ·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 第15-16页 |
| ·原油粘度的影响 | 第16-17页 |
| ·流度比的影响 | 第17-19页 |
| ·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 | 第19页 |
| ·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19-21页 |
| ·重力分异与层间窜流的影响 | 第21-24页 |
| 3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参数及其方法研究 | 第24-38页 |
| ·可采储量及采收率评价 | 第24-32页 |
| ·甲型水驱曲线分析 | 第24-26页 |
| ·童氏图版法 | 第26-27页 |
| ·其它水驱系列法分析 | 第27-29页 |
| ·经验公式法 | 第29-31页 |
| ·流管法 | 第31-32页 |
| ·井网水驱控制程度评价 | 第32页 |
| ·含水率评价 | 第32-33页 |
| ·存水率评价 | 第33-34页 |
| ·耗水指数评价 | 第34-36页 |
| ·基本认识 | 第36-38页 |
| ·各种方法的综合评述 | 第36-37页 |
| ·双河油田Ⅴ油组整体开发效果评价 | 第37-38页 |
| 4 高含水期油藏储量动用状况评价方法研究 | 第38-60页 |
| ·井网控制状况评价 | 第39-41页 |
| ·含水~动储量~采收率评价 | 第39-40页 |
| ·秩相关性评价 | 第40-41页 |
| ·采出状况评价 | 第41-43页 |
| ·含水~可采储量采出程度评价 | 第41-42页 |
| ·单井控制可采储量~单井控制剩余可采储量评价 | 第42-43页 |
| ·稳油控水能力评价 | 第43-44页 |
| ·程序设计 | 第44-45页 |
| ·程序功能简介 | 第44-45页 |
| ·程序运行环境 | 第45页 |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5-60页 |
| 5 剩余油的精细数值模拟研究及宏观分布特征 | 第60-75页 |
| ·应用精细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宏观剩余油分布 | 第60-69页 |
| ·网格系统的划分 | 第60页 |
| ·数模结果的动态验证 | 第60-61页 |
| ·宏观剩余油分布 | 第61-68页 |
| ·基本认识 | 第68-69页 |
| ·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成因类型分析 | 第69-75页 |
| ·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9-72页 |
| ·剩余油的成因类型 | 第72-75页 |
| 6 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潜力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75-81页 |
| ·含油饱和度~剩余储量丰度评价体系 | 第75-78页 |
| ·单层孔隙体积注水倍数~地质储量采出程度评价体系 | 第78-81页 |
| 7 实例研究:双河油田Ⅴ油组剩余油挖潜研究 | 第81-86页 |
| ·老井挖潜增产措施 | 第81-83页 |
| ·老井高含水层段卡封 | 第82页 |
| ·老井补孔 | 第82页 |
| ·老油井转采层系 | 第82页 |
| ·老油井转注 | 第82页 |
| ·老井关井 | 第82-83页 |
| ·新钻调整井 | 第83页 |
| ·老井侧钻分支水平井适用性 | 第83-84页 |
| ·挖潜方案优选 | 第84-86页 |
| 8 结论及建议 | 第86-88页 |
| ·结论 | 第86-87页 |
| ·建议 | 第87-88页 |
| 附录 | 第88-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