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献综述 | 第1-30页 |
1.1 环氧树脂 | 第9-16页 |
1.1.1 环氧树脂的改性 | 第9-16页 |
1.1.1.1 介电性能的改善 | 第9-10页 |
1.1.1.2 耐湿、耐热改性 | 第10-12页 |
1.1.1.3 增韧增强 | 第12-16页 |
1.1.1.4 阻燃性能 | 第16页 |
1.2 氰酸酯树脂 | 第16-20页 |
1.2.1 氰酸酯单体的合成 | 第17-20页 |
1.3 氰酸酯树脂改性环氧树脂 | 第20-24页 |
1.3.1 CE/EP反应的研究 | 第21-22页 |
1.3.1.1 单官能度CE和EP混合物的研究 | 第21-22页 |
1.3.1.2 二官能度混合物的研究 | 第22页 |
1.3.2 CE与EP的相互催化 | 第22-23页 |
1.3.3 CE/EP共混物的性能 | 第23-24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24-30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2.1 主要化学试剂和原料 | 第30页 |
2.2 氰酸酯的合成 | 第30-31页 |
2.2.1 溴化氰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2 双酚A型氰酸酯单体的合成 | 第31页 |
2.2.3 防护及废液处理 | 第31页 |
2.3 预浸料的配制 | 第31页 |
2.4 玻璃布的上胶工艺 | 第31页 |
2.5 层压板的制备 | 第31-32页 |
2.6 测试和表征方法 | 第32-35页 |
2.6.1 共固化物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测定: | 第32页 |
2.6.2 层压板的Tg测定: | 第32页 |
2.6.3 层压板吸水性的测定: | 第32-33页 |
2.6.4 层压板的弯曲强度的测定: | 第33页 |
2.6.5 预浸料凝胶时间的测试方法: | 第33-34页 |
2.6.6 FT-IR | 第34页 |
2.6.7 介电性能 | 第34页 |
2.6.8 热失重 | 第34-35页 |
3. 氰酸酯的合成 | 第35-48页 |
3.1 溴化氰的合成 | 第35-37页 |
3.1.1 配方的选择 | 第35-36页 |
3.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6页 |
3.1.3 其它因素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 双酚A型氰酸酯的合成 | 第37-38页 |
3.2.1 合成原理 | 第37页 |
3.2.2 配方的选择 | 第37页 |
3.2.3 其它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3.3 氰酸酯单体结构的表征 | 第38-39页 |
3.4 双酚A氰酸酯的固化 | 第39-46页 |
3.4.1 Nonisothermal DSC方法: | 第40-43页 |
3.4.2 Isothermal DSC实验的计算方法 | 第43-46页 |
3.5 小结 | 第46-48页 |
4. 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的固化机理 | 第48-58页 |
4.1 氰酸酯/低溴环氧树脂的固化反应的研究 | 第48-52页 |
4.2 低溴环氧树脂/氰酸酯配比对固化温度和Tg的影响 | 第52-54页 |
4.3 不同固化时间对低溴环氧树脂/氰酸酯体系Tg的影响 | 第54页 |
4.4 固化剂对低溴环氧树脂/氰酸酯体系固化温度和Tg的影响 | 第54-56页 |
4.5 小结 | 第56-58页 |
5. 氰酸酯/环氧树脂共固化物的热分解研究 | 第58-69页 |
5.1 氰酸酯/低溴环氧树脂的热失重 | 第58-61页 |
5.2 氰酸酯/诺夫拉克环氧树脂共固化物的热失重 | 第61-64页 |
5.3 氰酸酯/基础环氧树脂共固化物的热失重 | 第64-66页 |
5.4 不同环氧树脂/氰酸酯共固化物的热失重 | 第66-67页 |
5.5 小结 | 第67-69页 |
6. 氰酸酯改性环氧树脂层压板的性能 | 第69-77页 |
6.1 氰酸酯改性低溴环氧树脂层压板的性能 | 第69-71页 |
6.1.1 不同比例的氰酸酯/低溴环氧树脂层压板的性能 | 第69-70页 |
6.1.2 乙酰丙酮铜对氰酸酯/低溴环氧树脂(1/1)层压板性能的影响 | 第70-71页 |
6.2 氰酸酯改性诺夫拉克环氧树脂层压板的性能 | 第71页 |
6.3 氰酸酯改性基础环氧树脂层压板的性能 | 第71-74页 |
6.3.1 不同比例的基础环氧树脂/氰酸酯层压板的性能 | 第71-72页 |
6.3.2 不同催化剂用量对氰酸酯/基础环氧树脂(1:2)层压板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6.3.3 不同催化剂固化的氰酸酯/基础环氧树脂(1:2)层压板的性能 | 第73-74页 |
6.4 氰酸酯改性不同环氧树脂层压板的性能 | 第74-75页 |
6.5 小结 | 第75-77页 |
7 结论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