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果实性状QTL定位及优良基因型筛选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果树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 | 第9-10页 |
·枝叶特性的遗传 | 第9页 |
·果实大小的遗传 | 第9页 |
·果实形状的遗传 | 第9-10页 |
·果实品质的遗传 | 第10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 | 第10-13页 |
·SSR 分子标记 | 第10-11页 |
·遗传作图 | 第11页 |
·果树遗传作图研究 | 第11-12页 |
·枣遗传作图研究 | 第12-13页 |
·枣QTL 定位研究 | 第13-1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枣果实相关性状QTL 定位分析 | 第15-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5-17页 |
·SSR 分析 | 第15-17页 |
·SSR 标记定位 | 第17页 |
·QTL 定位分析 | 第17-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6页 |
·SSR 优化体系的建立 | 第18页 |
·SSR 引物在F1 群体中的扩增结果 | 第18-19页 |
·SSR 标记的多态性带分离类型 | 第18-19页 |
·SSR 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 第19页 |
·SSR 标记定位分析 | 第19-21页 |
·枣果实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 | 第21-26页 |
·果实相关性状表型值分布 | 第21-22页 |
·果实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22页 |
·果实大小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 | 第22-26页 |
3 讨论 | 第26-30页 |
·关于SSR 体系的优化 | 第26-27页 |
·关于SSR 标记在遗传图谱上的定位 | 第27-28页 |
·SSR 作图标记 | 第27页 |
·连锁群与染色体的对应关系 | 第27-28页 |
·关于枣相关性状的定位 | 第28-30页 |
·LOD 值水平对QTL 定位的影响 | 第28页 |
·枣果实大小相关性状的QTL 定位 | 第28-30页 |
4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枣实生后代遗传规律研究 | 第31-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植物学性状 | 第31页 |
·果实品质相关性状 | 第31-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植物学性状遗传分析 | 第32-33页 |
·枝条节间距遗传分析 | 第32页 |
·叶片形状遗传分析 | 第32-33页 |
·针刺长度遗传分析 | 第33页 |
·实生后代果实性状遗传分析 | 第33-35页 |
·果实单果重遗传分析 | 第33-34页 |
·果实形状遗传分析 | 第34页 |
·可溶性固性物遗传分析 | 第34页 |
·果实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冬枣×临猗梨枣F1 代裂果率分析 | 第35页 |
·感观评价筛选 | 第35-36页 |
·优良单株的选择 | 第36-39页 |
·大果型优良单株 | 第36页 |
·丰产型优良单株 | 第36-37页 |
·短枝型优良单株 | 第37页 |
·早熟优良单株 | 第37页 |
·抗裂果优良单株 | 第37-38页 |
·优良鲜食酸枣类型 | 第38页 |
·观赏型优良单株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关于植物学性状遗传分析 | 第39页 |
·关于果实性状遗传分析 | 第39页 |
·关于品质评价分析 | 第39-41页 |
4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 | 第46-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