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古代小说论文--其他古代小说研究与评论论文

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

第一章、 引论:易代背景下的清初话本小说第1-17页
 第一节、 清初话本小说及其时代语境第6-13页
 第二节、 论文的框架与结构第13-17页
第二章、 清初话本小说的道德关怀第17-40页
 第一节、 一般情况第17-20页
 第二节、 浊世中的清醒者:《醉醒石》第20-26页
 第三节、 酌玄亭主人与《照世杯》第26-32页
 第四节、 历史反思中的道德视角及道德关怀第32-40页
第三章、 李渔,明清易代史的个案研究第40-67页
 第一节、 沧桑巨变中的命运轨迹第40-53页
  (一)、 1648年以前第41-46页
  (二)、 1648-1657年,杭州第46-48页
  (三)、 1657-1676年,江宁第48-51页
  (四)、 1677-1680年,杭州第51-53页
 第二节、 生活方式:两难选择外的第三条道路?第53-61页
 第三节、 李渔式的表达方式与自我形象的期许和塑造第61-67页
第四章、 易代史、小说史视野中的李渔的话本小说第67-101页
 第一节、 李渔的话本小说第67-76页
  (一)、 版本情况与政治禁忌第67-70页
  (二)、 个人色彩及叙事传统的改变:《无声戏》、《十二楼》比较第70-76页
 第二节、 守成与创造——《无声戏》、《十二楼》内容研究第76-87页
  (一)、 道德喜剧·道德之常与变以及李渔的个人标记第76-81页
  (二)、 喜剧效果的追求与借鉴第81-87页
 第三节、 自我作古——《无声戏》、《十二楼》形式研究第87-101页
  (一)、 道德喜剧的讲述方式第87-93页
  (二)、 结构方式与传奇、时文的启发第93-99页
  (三)、 小说语言的音乐性第99-101页
第五章、 艾衲与《豆棚闲话》的意义第101-125页
 第一节、 作者艾衲居士与小说的版本第101-104页
 第二节、 反省与小说批判:解读《豆棚闲话》第104-118页
  (一)、 叙述者的社会身份及作者的意图第105-107页
  (二)、 儒释道与佛教批判第107-109页
  (三)、 轮回果报观念第109-110页
  (四)、 天道观与朝代更迭第110-113页
  (五)、 多重张力下的历史解读:意义的消解与重构第113-116页
  (六)、 明清鼎革的现实话题第116-118页
 第三节、 话本小说传统的超越——《豆棚闲话》形式研究第118-125页
  (一)、 结构形式及其小说史意义第118-120页
  (二)、 讲述方式和语言第120-125页
第六章、 结束语:清初话本小说与前代小说传统第125-13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致谢第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佛教逻辑比较研究
下一篇:PaP3基因组部分基因表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