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1 导论 | 第12-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1.1 现代城市发展与郊区建设 | 第12-13页 |
1.1.2 我国现今的大型城郊社区建设 | 第13-14页 |
1.1.3 大型城郊社区现阶段建设中的问题 | 第14页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4-16页 |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研究的实用意义 | 第15页 |
1.2.3 研究的目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理论及文献研究 | 第16页 |
1.3.2 实证研究 | 第16页 |
1.3.3 多元统计分析 | 第16-17页 |
2 新城模式结构形成与演变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2.1 城市模式结构形成与演变的理论之源 | 第17-20页 |
2.1.1 集中主义的代表:工业城市带状城市明日城市 | 第17-18页 |
2.1.2 疏散主义的代表:有机疏散理论田园城市理论 | 第18-20页 |
2.2 新城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2.1 疏散主义与城市郊区建设 | 第20-21页 |
2.2.2 城市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新城市主义 | 第21-25页 |
3 城市社会学倾向与大型城郊社区的结构演变 | 第25-42页 |
3.1 大型城郊社区建设与城市社会结构的演进 | 第25-27页 |
3.1.1 城市社会结构演进的因素 | 第25-26页 |
3.1.2 城市社会及空间结构演进的系统特点 | 第26页 |
3.1.3 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演进的特点 | 第26-27页 |
3.2 我国的社区建设发展情况 | 第27-29页 |
3.2.1 我国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 第27-28页 |
3.2.2 亚社区的弊病及对我国现代社区建设的启示 | 第28-29页 |
3.3 大型城郊社区的社区特性 | 第29-35页 |
3.3.1 大型城郊社区的社区要素 | 第30-33页 |
3.3.2 大型城郊社区的社会功能 | 第33-35页 |
3.4 大型城郊社区建设的社会发展可能性研究 | 第35-42页 |
3.4.1 居民可支配收入研究 | 第36页 |
3.4.2 居民消费性支出研究 | 第36-37页 |
3.4.3 居民消费习惯研究 | 第37-38页 |
3.4.4 居民出行情况研究 | 第38-39页 |
3.4.5 居民心理因素研究 | 第39-40页 |
3.4.6 居民职业构成研究 | 第40-42页 |
4 城市经济增长与大型城郊社区结构的演变 | 第42-55页 |
4.1 我国现阶段城市经济形态特点 | 第42-45页 |
4.1.1 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迁移和城市地域的急剧扩展 | 第43页 |
4.1.2 信息产业在城市日益发达,影响日益深远 | 第43-44页 |
4.1.3 城市中心性质的转变和土地经营的混合发展 | 第44页 |
4.1.4 城市更加注重环境质量的提高 | 第44-45页 |
4.2 大型城郊社区开发中的经济规律分析 | 第45-49页 |
4.2.1 聚集经济效益和多样性经济效益 | 第45-46页 |
4.2.2 土地价格因素优势 | 第46-47页 |
4.2.3 运输成本函数作用 | 第47-48页 |
4.2.4 最佳密度理论 | 第48-49页 |
4.3 大型城郊社区建设的经济可能性分析 | 第49-55页 |
4.3.1 投资总额趋势分析 | 第49-50页 |
4.3.2 投资主体分析 | 第50-51页 |
4.3.3 不同类型档次的房地产项目供应分析 | 第51-52页 |
4.3.4 商品住宅消化量分析 | 第52-55页 |
5 发展与未来 | 第55-65页 |
5.1 新城市主义的借鉴与运用 | 第55-59页 |
5.1.1 新城市主义与我国基本国情 | 第55-56页 |
5.1.2 以新城市主义作为大型城郊社区建设指导思想应注意的问题 | 第56-57页 |
5.1.3 新城市主义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57-59页 |
5.2 城市社会学内涵的汲取 | 第59-62页 |
5.2.1 传统住区的社会学内涵 | 第59-61页 |
5.2.2 社会学内涵的变迁 | 第61页 |
5.2.3 大型城郊社区建设中的传统与现代化 | 第61-62页 |
5.3 大型城郊社区开发的经济运作 | 第62-65页 |
5.3.1 大型城郊社区的经济运作环节 | 第62-63页 |
5.3.2 大型城郊社区开发的经济性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