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ion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2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2.2 药品及溶液配制 | 第24-25页 |
2.3 单细胞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 电生理实验 | 第26-32页 |
2.4.1 传统全细胞模式的记录 | 第28-30页 |
2.4.2 穿孔模式的全细胞记录 | 第30-32页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3-66页 |
3.1 急性分离的豚鼠胃窦环行肌细胞的形态及其物理特性 | 第33-34页 |
3.2 硝普钠对I_(K(ca))的影响 | 第34-43页 |
3.2.1 I_(K(ca))的引导及其电学特性 | 第34-36页 |
3.2.2 在传统全细模式下,SNP对I_(K(Ca))的影响 | 第36-39页 |
3.2.3 在穿孔模式下,SNP对I_(K(Ca))的影响 | 第39页 |
3.2.4 在穿孔模式下,SNP浓度与I_(K(Ca))增加的关系 | 第39-43页 |
3.2.5 穿孔模式下,SNP对I_(K(ca))影响的潜伏期测定 | 第43页 |
3.3 胞外Ca~(2+)对SNP增加I_(K(ca))效应的影响 | 第43-54页 |
3.3.1 在穿孔模式下,SNP对Ca~(2+)电流的影响 | 第43-49页 |
3.3.1.1 穿孔模式下,Ca~(2+)电流的特性: | 第43-49页 |
3.3.1.1.1 Ca~(2+)电流的引导: | 第43-45页 |
3.3.1.1.2 用Ba~(2+)替代胞外Ca~(2+)对I_(Ca)的影响 | 第45页 |
3.3.1.1.3 尼卡地平对I_(Ba)的影响 | 第45-49页 |
3.3.1.2 穿孔模式下,SNP对I_(Ba)的影响 | 第49页 |
3.3.2 尼卡地平的影响 | 第49-54页 |
3.3.3 胞外无钙时,SNP对I_(K(Ca))的影响 | 第54页 |
3.4 胞内钙库释放Ca~(2+)对SNP引起I_(K(ca))增加的影响 | 第54-64页 |
3.4.1 SNP对STOCs的影响 | 第54-60页 |
3.4.1.1 全细胞模式下,STOCs的引导 | 第54-56页 |
3.4.1.2 传统全细胞模式和穿孔模式下,SNP对STOCs的影响 | 第56-60页 |
3.4.1 肝素对SNP引发STOCs增加的影响 | 第60页 |
3.4.2 Ryanodine对SNP引发STOCs增加的影响 | 第60-64页 |
3.5 胞内第二信使cGMP对SNP引起STOCs增加的影响 | 第64-6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6-75页 |
4.1 豚鼠胃窦环行肌细胞的生物物理学特性 | 第66-67页 |
4.2 NO对钙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 | 第67-69页 |
4.2.1 I_(K(Ca))与I_(K(V))的分离 | 第67-68页 |
4.2.2 NO对钙敏感性钾电流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 胞内外钙对NO引发钙敏感性钾电流增加的影响 | 第69-71页 |
4.3.1 胞外钙对NO引发钙敏感性钾电流增加的影响 | 第69-71页 |
4.3.2 胞内钙对SNP引起I_(K(ca))增加的影响 | 第71页 |
4.4 cGMP在SNP引发I_(K(Ca))增加中的作用 | 第71-72页 |
4.5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72-75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综述 | 第76-88页 |
6.1 NO对胞内钙库释放钙离子的影响 | 第79-84页 |
6.1.1 IP_3引导的钙释放 | 第80-83页 |
6.1.2 Ryanodine介导钙释放的影响 | 第83-84页 |
6.2 NO对L-型钙通道的影响 | 第84-86页 |
6.3 小结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