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论文--水汽、凝结和降水论文--降水论文--液态降水(降雨)论文

武汉98721强降水数值模拟研究

第一章 前言第1-20页
 1.1 暴雨研究回顾第10-12页
 1.2 长江流域梅雨期间暴雨研究的回顾第12-16页
 1.3 “98.7”长江流域暴雨研究情况介绍第16-17页
 1.4 积云数值模式进展回顾第17-19页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模式介绍第20-34页
 2.1 动力学结构第20-31页
  2.1.1 控制方程组第20-22页
  2.1.2 湍流参数化一次网格尺度混合项第22-23页
  2.1.3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第23-28页
  2.1.4 模式差分方案第28-31页
 2.2 微物理过程参数化第31-33页
  2.2.1 暖云微物理过程第31-32页
  2.2.2 冰相微物理过程第32-33页
 2.3 控制方程组中微物理过程源汇项第33-34页
第三章 武汉强降水对流云的数值模拟研究第34-54页
 3.1 天气背景第34-35页
 3.2 模拟结果分析比较第35-41页
  3.2.1 模拟结果与实况比较第35页
  3.2.2 雷达回波第35-36页
  3.2.3 云体结构和云中气流分布第36-37页
  3.2.4 含水量分布第37-38页
  3.2.5 地面降水第38-39页
  3.2.6 微物理量之间的转化第39-41页
  3.2.7 雨滴谱第41页
 3.3 小结第41-43页
 附图第43-54页
第四章 辐合场对武汉强降水的影响第54-75页
 4.1 有辐合及无辐合情况下的比较第54-59页
  4.1.1 云高和云中上升气流第54-55页
  4.1.2 水成物累积产生量第55页
  4.1.3 地面降水第55-56页
  4.1.4 地面降水的时空分布第56-57页
  4.1.5 微物理量之间的转化第57-59页
  4.1.6 雨滴谱第59页
 4.2 不同时间加入辐合场对云及降水发展的影响第59-62页
  4.2.1 由辐合产生的层状云的基本特征第59-60页
  4.2.2 云中上升气流第60页
  4.2.3 各种水成物的瞬时最大含水量及累积产生量第60-61页
  4.2.4 地面降水第61页
  4.2.5 地面降水的时空分布第61页
  4.2.6 微物理过程第61-62页
 4.3 小结第62-64页
 附图第64-75页
第五章 低层大气湿度对武汉强降水的影响第75-85页
 5.1 模拟结果分析第75-78页
  5.1.1 上升气流速度第75页
  5.1.2 各种水成物的含水量及累积产生量第75-76页
  5.1.3 地面降水第76-77页
  5.1.4 地面降水的时空分布第77页
  5.1.5 雨滴谱第77-78页
  5.1.6 微物理过程第78页
 5.2 小结第78-80页
 附图第80-85页
第六章 低层大气湿度和辐合场共同作用对武汉强降水的影响第85-92页
 6.1 模拟结果分析第85-87页
  6.1.1 上升气流速度第85页
  6.1.2 各水成物的含水量和累积产生量第85-86页
  6.1.3 地面降水第86页
  6.1.4 地面降水的时空分布第86-87页
  6.1.5 微物理过程第87页
 6.2 总结第87-88页
 附图第88-92页
第七章 结论第92-95页
 7.1 主要结论第92-94页
 7.2 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工作的设想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等离子推力器真空实验研究与卫星应用探索
下一篇:南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