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M2+-BR发光体系的性质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第一章 绪 论第6-17页
 1.1 BR概述第6-9页
  1.1.1 BR的结构第7页
  1.1.2 BR的紫外可见光谱研究第7-8页
  1.1.3 BR的NMR谱研究第8-9页
  1.1.4 BR的荧光光谱研究第9页
 1.2 BR的配位化学第9-17页
  1.2.1 配位对BR性质的影响第10页
  1.2.2 配位点的研究第10-11页
  1.2.3 配合物的研究方法第11-12页
  1.2.4 固体配合物的合成第12-13页
  1.2.5 BR对稀土离子的配位第13页
  1.2.6 BR在有序分子膜中对金属离子的配位第13-14页
  1.2.7 BR配位化学的应用研究第14-17页
第二章 M~(2+)-BR-OH~-水溶液体系的荧光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第17-25页
 2.1 Zn~(2+)对BR的荧光增强作用第18-19页
 2.2 Zn~(2+),Cu~(2+)对BR荧光性质的影响第19-20页
 2.3 EDTA对M~(2+)-BR-OH~-水溶液体系荧光性质的影响第20-23页
  2.3.1 EDTA对BR荧光性质的影响第20-21页
  2.3.2 EDTA-Cu对BR荧光性质的影响第21-22页
  2.3.3 EDTA-Zn对BR荧光性质的影响第22-23页
  2.3.4 混配离子EDTA-M~(2+)(Zn~(2+)、Cu~(2+))对BR荧光性质的影响第23页
 2.4 二乙三胺五乙酸(DTPA)对BR荧光性质的影响第23-24页
 2.5 抗坏血酸(Vitamin C)对BR荧光性质的影响第24页
 2.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M~(2+)-BR-OH~-水溶液体系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其影响因素第25-39页
 3.1 Zn~(2+)对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26-29页
  3.1.1 Zn~(2+)对新鲜配制的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26-28页
  3.1.2 Zn~(2+)对热处理后的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28-29页
 3.2 Cu~(2+)对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29-31页
  3.2.1 Cu~(2+)对新鲜配制的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29-31页
  3.2.2 Cu~(2+)对热处理后的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31页
 3.3 Zn~(2+)、Cu~(2+)共存时对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31-34页
  3.3.1 Zn~(2+)、Cu~(2+)共存时对新鲜配制的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31-33页
  3.3.2 Zn~(2+)、Cu~(2+)共存时对热处理后的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33-34页
 3.4 EDTA对M~(2+)-BR-OH~-水溶液体系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34-38页
  3.4.1 EDTA对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34-35页
  3.4.2 EDTA-Zn对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35-36页
  3.4.3 EDTA-Cu对BR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第36-37页
  3.4.4 混配EDTA-M~(2+)-BR-OH~-水溶液体系的紫外可见光谱第37-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M~(2+)-BR-OH~-水溶液发光体系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39-47页
 4.1 金属锌离子对胆红素的荧光增强作用及其在胆红素分析中的应用第40-42页
  4.1.1 回归方程的建立第40页
  4.1.2 对照品的测定第40-42页
 4.2 高Zn~(2+)浓度下BR的荧光分析方法第42-44页
  4.2.1 回归方程的建立第42-43页
  4.2.2 对照品的测定第43-44页
 4.3 回收率测定第44-45页
  4.3.1 牛黄解毒片的回收率测定第44页
  4.3.2 众生丸的回收率测定第44-45页
 4.4 Zn~(2+)对BR荧光增强机制的初步探讨第45-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M~(2+)-BR-OH~-水溶液体系的某些相关性质第47-53页
 5.1 投料比及产率第48-49页
 5.2 沉淀物质的表征第49-51页
 5.3 ε-Zn(OH)_2溶度积K_(sp)估算第51-52页
 5.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第56-5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56-57页
致 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对称卟啉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DS-SS信号中多窄带干扰的自适应抑制算法研究及硬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