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史论文--民国时代政治论文

国民政府监察院述论

一、 监察院产生的历史渊源第1-12页
 (一) 理论来源第6-8页
  1. 孙中山“五权宪法”理论第6页
  2. 孙中山监察独立思想第6-8页
 (二) 实践基础第8-9页
  1. 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议会监察制度第8页
  2. 北洋政府的中西合璧监察制度第8-9页
  3. 广州、武汉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第9页
 (三) 法律依据第9-12页
  1. 《训政纲领》第10页
  2.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第10-11页
  3. 《监察院组织法》第11-12页
二、 监察院的组织与体制第12-19页
 (一) 应时而动的组织机构第12-14页
  1. 各院部会,初具规模第12-13页
  2. 应付战事,适时调整第13-14页
  3 “行宪”时期,全面扩大第14页
 (二) “一党专政”下的领导体制第14-17页
  1. 院长有职无权第15-16页
  2. 委员制利弊兼具第16页
  3. 监察院会议形同虚设第16-17页
 (三) “五权分立”下的“独立”建制第17-19页
  1. 与其他四院“平起乎坐”第17页
  2. 与地方政府无隶属关系第17-18页
  3. 与国府、总统府“独而不立”第18-19页
三、 监寨院职权及其保障与制约第19-27页
 (一) 广泛而充分的法定职权第19-22页
  1. 训政时期,权能明确第19-20页
  2. 抗战时期,职能扩大第20-21页
  3. “行宪”时期,花样大增第21-22页
 (二) 貌似严密的保障机制第22-25页
  1. 组成人员素质保障第22-23页
  2. 委员人身保障和言论保障第23-24页
  3. 行使监察的手段和政策保障第24-25页
 (三) 预防监察权力滥用的制约措施第25-27页
  1. 规定各种权力禁限第25-26页
  2. 实行监察使轮换制第26页
  3. 实施监察回避制度第26-27页
四、 监察院职能运行效果及其原因第27-33页
 (一) 弹劾权效能低弱第27-29页
  1. 弹劾对象:文武、官级不等第27-28页
  2. 弹劾事由:违法多,失职少第28页
  3. 弹劾范围:地域差别大第28-29页
 (二) 审计权名实难符第29-30页
  1. 事前审计,例行公事第29页
  2. 年度报告,一拖再拖第29页
  3. 稽察工作,起伏不定第29-30页
 (三) 纠举权等收效甚微第30-31页
  1、 纠举案提出多,解决少第30页
  2. 建议案地方多,中央少第30-31页
  3、 纠正案数量少,不均衡第31页
 (四) 影响运行效果诸因素第31-33页
  1. 客观方面:政治局势影响第31-32页
  2. 主观方面:国民党自身腐败第32-33页
  3. 制度方面:制衡关系失调第33页
五、 监察院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第33-41页
 (一) 历史作用第33-37页
  1. 挑战封建专制体制第34页
  2. 加速监察立法进程第34-35页
  3. 实现与党内监察的首次配合第35-36页
  4. 产生与法律规制的互动效应第36-37页
 (二) 局限性第37-41页
  1. 党治独裁下的从属地位第37-38页
  2. 体制建设上的“头重脚轻”第38-39页
  3. 监察权与惩戒权的相互脱节第39-40页
  4. 自身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督第40-41页
参考文献与论著第41-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研究
下一篇:关于奇星家具公司市场营销战略的基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