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抗白叶枯病和抗倒伏性的分子剖析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5页 |
前 言 | 第15-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一、 DNA分子标记 | 第17-19页 |
(一)、 RFLP标记 | 第17-18页 |
(二)、 RAPD标记 | 第18页 |
(三)、 SSR标记 | 第18页 |
(四)、 STS标记 | 第18页 |
(五)、 AFLP标记 | 第18-19页 |
二、 水稻遗传图谱 | 第19-21页 |
(一)、 经典遗传连锁图 | 第19-20页 |
(二)、 分子连锁图谱 | 第20-21页 |
三、 水稻基因定位 | 第21-24页 |
(一)、 重要形态农艺性状 | 第21-22页 |
(二)、 白叶枯病抗性 | 第22-24页 |
四、 标记辅助选择 | 第24-25页 |
五、 图位克隆 | 第25-26页 |
第1章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6-32页 |
1.1 前言 | 第26-27页 |
1.2 材料和方法 | 第27-30页 |
1.2.1 材料 | 第27页 |
1.2.2 DNA提取 | 第27-28页 |
1.2.2.1 改良CTAB法 | 第27-28页 |
1.2.2.2 微量DNA提取法 | 第28页 |
1.2.3 RFLP分析 | 第28页 |
1.2.4 RAPD分析 | 第28-29页 |
1.2.5 SSR分析 | 第29页 |
1.2.6 同功酶分析 | 第29页 |
1.2.7 形态标记 | 第29页 |
1.2.8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9-30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1页 |
1.3.1 亲本多态性筛选 | 第30页 |
1.3.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0页 |
1.3.3 标记在群体中的分离情况 | 第30-31页 |
1.4 讨论 | 第31-32页 |
第2章 水稻抗倒性有关性状的分子剖析 | 第32-45页 |
2.1 前言 | 第32-33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2.2.1 材料 | 第33页 |
2.2.2 基因型分析 | 第33页 |
2.2.3 农艺性状考察 | 第33-34页 |
2.2.4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2.3.1 亲本及RILs群体表型变异 | 第34-35页 |
2.3.2 抗倒有关性状的主效QTL定位分析 | 第35-38页 |
2.3.2.1 基部节间有关性状的QTL分析 | 第35-36页 |
2.3.2.2 株高及组分性状QTL分析 | 第36-37页 |
2.3.2.3 基本营养生长有关性状的QTL分析 | 第37-38页 |
2.3.3 互作位点的检测 | 第38-40页 |
2.3.3.1 基部节间有关性状 | 第39页 |
2.3.3.2 株高及组分性状 | 第39-40页 |
2.3.3.3 基本营养生长有关性状 | 第40页 |
2.4 讨论 | 第40-45页 |
2.4.1 茎杆厚度和强度性状 | 第41-42页 |
2.4.2 株高及组分性状 | 第42-43页 |
2.4.3 基本营养生长有关性状 | 第43页 |
2.4.4 两位点互作效应 | 第43-44页 |
2.4.5 主效和互作QTL的利用 | 第44-45页 |
第3章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的分子剖析 | 第45-52页 |
3.1 前言 | 第45-46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6-47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46页 |
3.2.2 白叶枯病菌接种和抗性评价 | 第46页 |
3.2.3 基因型分析 | 第46-47页 |
3.2.4 数据处理及QTL分析 | 第4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3.3.1 抗性表现 | 第47-48页 |
3.3.2 抗性主基因和主效QTL定位 | 第48-49页 |
3.3.3 互作位点的检测 | 第49页 |
3.3.4 小种间的差异 | 第49页 |
3.4 讨论 | 第49-52页 |
3.4.1 寄主抗性与病原菌小种之间的关系 | 第50页 |
3.4.2 抗性QTL与其它主基因的关系 | 第50-51页 |
3.4.3 在抗病育种中的利用 | 第51-52页 |
第4章 水稻落粒性的QTL分析 | 第52-56页 |
4.1 前言 | 第52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4.2.1 植物材料 | 第52页 |
4.2.2 性状评价 | 第52-53页 |
4.2.3 基因型分析 | 第53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5页 |
4.3.1 表型变异 | 第53-54页 |
4.3.2 落粒性的QTL分析 | 第54页 |
4.3.3 每穗粒数的QTL分析 | 第54页 |
4.3.4 互作位点的检测 | 第54-55页 |
4.4 讨论 | 第55-56页 |
附件: | 第56-81页 |
LIST OF TABLES | 第56-71页 |
LIST OF FIGURES | 第7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7页 |
简历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