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关税的一般理论 | 第1-16页 |
1.1 国外的关税理论 | 第11-12页 |
1.2 国内关税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有关关税壁垒的定量研究 | 第13-16页 |
第2章 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 | 第16-30页 |
2.1 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假设 | 第16页 |
2.2 征收关税的经济效应 | 第16-17页 |
2.3 关税的扭曲性 | 第17-20页 |
2.4 关税减让效应的局部均衡分析 | 第20-25页 |
2.5 关税结构与有效保护率 | 第25-26页 |
2.6 关税价格及其影响 | 第26-28页 |
2.7 关税税率变动的影响 | 第28-30页 |
第3章 关税壁垒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机理 | 第30-46页 |
3.1 关税壁垒影响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及途径 | 第30-39页 |
3.1.1 关税壁垒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联分析 | 第30-34页 |
3.1.2 关税与进口商品结构的关联效应分析 | 第34-36页 |
3.1.3 关税壁垒、产业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 | 第36-38页 |
3.1.4 不同阶段关税、产业结构和进口商品结构的联系与特征 | 第38-39页 |
3.2 关税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作用机理 | 第39-46页 |
3.2.1 关税、比较优势(劣势)和进口商品结构 | 第39-41页 |
3.2.2 关税、供需结构(商品价格)和进口商品结构 | 第41-46页 |
第4章 关税有效保护理论 | 第46-61页 |
4.1 有效保护理论的提出 | 第46页 |
4.2 关税有效保护与资源配置 | 第46-48页 |
4.2.1 有效保护率的概念 | 第46-47页 |
4.2.2 关税有效保护的资源配置效应 | 第47-48页 |
4.2.3 关税有效保护的生产效应 | 第48页 |
4.3 关税有效保护与产业结构 | 第48-49页 |
4.4 有效保护率的数量分析 | 第49-53页 |
4.4.1 有关e_j与t_j的关系的讨论 | 第50-51页 |
4.4.2 有关 e_j本身的讨论 | 第51-53页 |
4.5 关税有效保护理论的政策意义 | 第53-54页 |
4.6 关税有效保护理论的扩展 | 第54-61页 |
4.6.1 关于O_(ij) 的计算 | 第55页 |
4.6.2 考虑非关税壁垒影响的有效保护率 | 第55-56页 |
4.6.3 a_(ij)可变的影响 | 第56-57页 |
4.6.4 对非贸易投入物的处理 | 第57-59页 |
4.6.5 汇率与有效保护率 | 第59-60页 |
4.6.6 关税有效保护结构研究的新进展 | 第60-61页 |
第5章 关税制度及关税水平的国际比较 | 第61-72页 |
5.1 我国关税制度及其演变 | 第61-66页 |
5.1.1 我国关税制度的演变 | 第61-62页 |
5.1.2 我国关税水平变化趋势 | 第62-64页 |
5.1.3 我国关税税率区间分布 | 第64-66页 |
5.2 我国产业关税水平及国际比较 | 第66-72页 |
5.2.1 我国产业关税水平 | 第66-68页 |
5.2.2 我国产业关税次序分布及国际比较 | 第68-70页 |
5.2.3 我国纺织品关税水平及结构的国际比较 | 第70-72页 |
第6章 关税保护水平的分析 | 第72-80页 |
6.1 开放经济条件下确定产业保护水平的基点 | 第72-73页 |
6.2 决定关税保护水平的保护性因素分析 | 第73-75页 |
6.2.1 对产业保护的分析 | 第73-74页 |
6. 2.2 对农业保护的分析 | 第74-75页 |
6.3 决定关税保护水平的竞争性因素分析 | 第75-76页 |
6.3.1 竞争性因素的选择 | 第75页 |
6.3.2 竞争性因素指标的计算 | 第75-76页 |
6.4 我国关税保护水平的确定 | 第76-80页 |
6.4.1 保护性因素分析方法 | 第76-77页 |
6.4.2 对保护水平次序的修正 | 第77-78页 |
6.4.3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 | 第78页 |
6.4.4 指标计算结果 | 第78-80页 |
第7章 我国关税有效保护结构分析 | 第80-92页 |
7.1 产业名义关税和有效保护率的计算 | 第80-81页 |
7.1.1 数据采集与产业分类 | 第80页 |
7.1.2 有效保护率的计算 | 第80-81页 |
7.2 我国关税有效保护水平及结构分析 | 第81-85页 |
7.2.1 名义关税分析 | 第82-84页 |
7.2.2 有效保护率结构分析 | 第84-85页 |
7.3 我国关税减让幅度分析 | 第85-87页 |
7.3.1 名义关税率平均变化幅度分析 | 第86页 |
7.3.2 有效保护率平均变化幅度分析 | 第86-87页 |
7.4 关税减让方案模拟 | 第87-90页 |
7.4.1 名义关税减让模拟 | 第87-88页 |
7.4.2 模拟结果 | 第88页 |
7.4.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88-90页 |
7.5 通过有效保护率逆算名义关税率的模拟方案 | 第90-92页 |
7.5.1 计算方法 | 第90-91页 |
7.5.2 有效保护率的确定 | 第91页 |
7.5.3 逆算名义关税率 | 第91-92页 |
第8章 关税减让竞争效应的实证模拟 | 第92-102页 |
8.1 基本模型 | 第92-93页 |
8.2 弹性参数的估算 | 第93-94页 |
8.3 不同关税减让方式的竞争效应 | 第94-98页 |
8.4 零关税的模拟 | 第98-102页 |
第9章 两个特殊行业的有效保护结构与政策模拟 | 第102-113页 |
9.1 我国汽车行业的有效保护结构分析与政策模拟 | 第102-107页 |
9.1.1 汽车进口税率及投入产出系数 | 第102-104页 |
9.1.2 综合分析不同的关税结构对不同类别汽车的有效保护率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9.1.3 汽车关税结构的政策模拟 | 第106-107页 |
9.2 电视机行业的有效保护结构分析与政策模拟 | 第107-113页 |
9.2.1 电视机进口税率及投入产出系数 | 第107-109页 |
9.2.2 电视机实际保护率的计算 | 第109-110页 |
9.2.3 投入品关税波动对最终品的ERP影响 | 第110-111页 |
9.2.4 不同的减税方式对最终产品的有效保护率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附表 | 第113-13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