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免疫学论文

利用人HLA Ⅰ类分子表型特异性细胞观察恶性疟原虫CTL表位的内源递呈及其与Ⅰ类分子的交连反应

利用人HLA Ⅰ类分子表型特异性细胞观察恶性疟原虫CTL表位的内源递呈及其与Ⅰ类分子的交连反应第1-108页
 中文摘要第6-10页
 英文摘要第10-15页
 前言第15-20页
 实验材料第20-23页
  1 主要仪器设备第20页
  2 试剂第20-21页
   2.1 分子生物学试剂第20页
   2.2 细胞培养和转染试剂第20-21页
   2.3 免疫和蛋白分离纯化试剂第21页
  3 质粒和细胞株第21-22页
  4 菌株第22页
  5 实验动物第22页
  6 DNA蛋白质序列分析软件第22-23页
 实验方法第23-48页
  1 表位微型基因DNA合成和重组质粒的构建第23-29页
   1.1 表位微型基因DNA的设计和合成第23页
   1.2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部分互补的合成序列进平第23-24页
   1.3 DNA聚丙烯酰胺凝胶酸电泳第24页
   1.4 乙醇沉淀法回收PCR产物第24页
   1.5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第24-25页
   1.6 DNA的限制性内切酶谱反应第25-26页
   1.7 DNA片段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回收第26页
   1.8 DNA片段的连接反应第26-27页
   1.9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7页
   1.10 DNA转化感受态细菌第27-28页
   1.11 重组阳性克隆的鉴定第28页
   1.12 DNA序列的测定第28页
   1.13 应用QIAGEN Plasmid Midi Kit提取和纯化质粒DNA第28-29页
  2 细胞培养第29-31页
   2.1 细胞培养第29-30页
   2.2 细胞计数第30页
   2.3 细胞冻存第30页
   2.4 细胞复苏第30页
   2.5 细胞运输第30-31页
  3.Lipofectin介导的pcDNA3.1/β_2m的稳定转染第31-32页
   3.1 确定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第31页
   3.2 确定杀死亲系细胞所需要的最低Zeocin浓度第31页
   3.3 转染和抗生素筛选第31-32页
  4.恶性疟CTL表位重组质粒转染入HLA Ⅰ类分子表型特异性细胞第32-34页
   4.1 Lipofectin介导的稳定转染第32-33页
   4.2 Lipofectin介导的瞬时转染第33页
   4.3 Lipofectamine介导的瞬时转染第33-34页
  5.RNA制备和RT-PCR第34-35页
   5.1 TRIZOL Reagent分离总RNA第34页
   5.2 RNA的 DNase Ⅰ消化第34页
   5.3 采用SUPERSCRIPT预扩增系统进行逆转录PCR第34-35页
  6 抗表位肽兔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第35-39页
   6.1 肽段的合成第36页
   6.2 担体的选择第36页
   6.3 化学偶联法用间—马来酰亚胺苯甲酰基—N-羟基琥珀酰亚胺脂(MBS)将合成肽偶联到担体蛋白上第36-37页
   6.4 免疫兔产生多克隆抗血清第37页
   6.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第37-38页
   6.6 从抗血清中纯化IgG第38-39页
  7 细胞表面MHC Ⅰ类分子-肽结合检测第39页
   7.1 原理第39页
   7.2 C1R/HLA-A2.1和K562/HLA-B51细胞表面MHC Ⅰ类分子-肽结合检测第39页
   7.3 C1R/HLA-A2.1,K562/HLA-B51,JY,KAS116,KT3,FUN,AMAI,GM3107八种细胞表面MHC Ⅰ类分子-肽结合检测第39页
  8 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第39-40页
   8.1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第39-40页
   8.2 直接免疫荧光染色第40页
   8.3 FITC和PE免疫双荧光染色第40页
  9 检测细胞表面MHC Ⅰ类分子-肽复合物稳定性第40-41页
  10 细胞表面MHC Ⅰ类分子-肽组装实验第41页
  11 免疫沉淀第41-42页
   11.1 需要的材料和溶液第41-42页
   11.2 实验流程第42页
  1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检测第42-48页
   12.1 Laemmli凝胶电泳法第42-44页
   12.2 在Tris-Tricine缓冲系统中电泳第44-45页
   12.3 用转移槽转移蛋白第45-46页
   12.4 免疫印迹第46-48页
 实验结果第48-91页
  第一部分:恶性疟CTL表位微型基因在相应HLA Ⅰ类分子表型细胞中的表达和抗原递呈分析第48-78页
   1 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8-57页
   2 表位微型基因在人类特异性细胞株中的稳定表达第57-59页
   3 细胞表面MHC Ⅰ类分子表位肽结合检测的结果第59-63页
   4 外源β_2m的导入对细胞表面HLA Ⅰ类分子表达的影响第63-68页
   5 细胞表面MHC Ⅰ类分子-肽复合物稳定性检测第68-72页
   6 细胞表面MHC Ⅰ分子-肽组装实验的结果第72-78页
  第二部分:恶性疟原虫CTL表位在HLA Ⅰ类分子Supertype中的交连反应第78-91页
   1 分别含HLA-A2和HLA-B7超亚型共用肽段的表位的选择和设计以及重组质粒的构建第78-79页
   2 表达HLA-A2和HLA-B7超亚型内其它HLA Ⅰ类分子的细胞株的选择第79-80页
   3 表位微型基因的瞬时表达第80-82页
   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Ⅰ类分子-内源表达肽的结合第82-86页
   5 细胞表面Ⅰ类分子-表位肽复合物稳定性检测第86-89页
   6 免疫共沉淀检测细胞表面Ⅰ类分子-内源表达肽的组装第89-91页
 讨论第91-100页
 结论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8页
致谢第108-109页
论文综述1:诱导杀伤性T细胞反应的恶性疟疫苗研究进展第109-116页
论文综述2:HLA Ⅰ类分子结合亚型和共用肽段的发现及其意义第116-126页
付录Ⅰ:博士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加的会议第126-127页
付录Ⅱ:英文缩写和翻译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sp90基因热诱导激活通路的初探
下一篇: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表达抑制大鼠动脉内膜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分子病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