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浙江红山茶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浙江红山茶的来源及分类 | 第10-11页 |
·浙江红山茶分布区及引种应用研究 | 第11-12页 |
·浙江红山茶形态变异研究 | 第12页 |
·浙江红山茶育种技术研究 | 第12-13页 |
·浙江红山茶繁殖技术的研究 | 第13页 |
·观赏植物划分原则和标准的研究 | 第13-14页 |
·观赏植物分类方法的研究 | 第14-17页 |
·观赏植物比较形态学研究 | 第14-15页 |
·观赏植物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 第15页 |
·观赏植物的孢粉学研究 | 第15-16页 |
·观赏植物的 ISSR 分子标记研究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浙江红山茶自然变异类型的调查 | 第17-23页 |
·调查范围及主要分布区概况 | 第17-18页 |
·调查内容及方法 | 第18-19页 |
·调查变异类型依据 | 第18页 |
·调查方法 | 第18页 |
·调查内容 | 第18-19页 |
·调查结果 | 第19-21页 |
·调查的变异类型 | 第19页 |
·19 种类型浙江红山茶的形态特征 | 第19-2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浙江红山茶自然变异类型的数量分类学研究 | 第23-34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方法 | 第23-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27-29页 |
·R 型聚类分析 | 第29-31页 |
·Q 型聚类分析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数量性状的选取 | 第32-33页 |
·Q 型聚类与传统分类的比较研究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浙江红山茶自然变异类型的孢粉学研究 | 第34-4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结果分析 | 第34-42页 |
·花粉观察与测量结果 | 第34-36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6-38页 |
·类型分类检索表 | 第38-39页 |
·花粉形态系统聚类分析 | 第39-40页 |
·外部形态与花粉形态的综合分析 | 第40-42页 |
·讨论 | 第42-44页 |
·不同类型浙江红山茶花粉形态研究的意义 | 第42-43页 |
·浙江红山茶类型间花粉形态分类研究 | 第43页 |
·浙江红山茶花粉形态的演化趋势 | 第43页 |
·外部形态与花粉形态综合聚类的意义 | 第43页 |
·数据处理方法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第五章 浙江红山茶自然变异类型的 ISSR 分子标记研究 | 第44-51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14 个类型嫩叶 DNA 的提取 | 第44页 |
·DNA 质量检测 | 第44页 |
·PCR 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第44-45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不同类型浙江红山茶 DNA 质量检测与分析 | 第45页 |
·ISSR-PCR 扩增结果 | 第45-47页 |
·不同类型间的遗传距离和 ISSR 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讨论 | 第48-51页 |
·ISSR 多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48页 |
·ISSR 聚类结果用于浙江红山茶类型分类 | 第48-49页 |
·浙江红山茶传统分类与 ISSR 标记聚类结果的比较 | 第49页 |
·三种分类方法的矛盾和统一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1 浙江红山茶生境图片 | 第58-60页 |
附录 2 浙江红山茶 19 个类型图片 | 第60-63页 |
附录 3 19 个类型花粉扫描电镜图 | 第63-67页 |
附录 4 20 个引物的 ISSR 电泳图谱 | 第67-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