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创新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创新、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2 贫困理论及我国反贫困历史进程 | 第16-23页 |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 第16-18页 |
·贫困理论 | 第16-18页 |
·反贫困理论 | 第18页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反贫困历史进程 | 第18-21页 |
·第一个阶段:体制改革减贫政策阶段(1978-1985 年) | 第19页 |
·第二个阶段:大规模开发式扶贫(1986-1993 年) | 第19-20页 |
·第三个阶段:“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期(1994-2000 年) | 第20页 |
·第四个阶段:新世纪扶贫(2001-2010 年) | 第20页 |
·第五个阶段:新十年扶贫(2011-2020 年) | 第20-21页 |
·我国反贫困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3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西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分析 | 第23-31页 |
·资源环境与贫困的关系 | 第23-25页 |
·资源环境恶化加剧贫困问题 | 第23-24页 |
·贫困问题又使得资源环境日益恶化 | 第24-25页 |
·西北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现状 | 第25-28页 |
·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 第25页 |
·水资源短缺 | 第25-26页 |
·植被不断减少 | 第26-27页 |
·气候异常 | 第27页 |
·环境日益恶化,灾害频发 | 第27-28页 |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西北民族地区贫困问题 | 第28-31页 |
·西北民族地区贫困概况 | 第28-29页 |
·现阶段西北民族地区贫困出现的新特征 | 第29-31页 |
4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西海固地区为例 | 第31-38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1页 |
·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以及西海固地区贫困特征 | 第31-34页 |
·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重大 | 第31-32页 |
·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 | 第32-33页 |
·少数民族人口贫困比重大 | 第33-34页 |
·因灾返贫率比较高 | 第34页 |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甘南、临夏两州以及西海固地区贫困的原因 | 第34-38页 |
·致贫的一般原因 | 第34-36页 |
·资源环境因素对甘南、临夏两州以及西海固地区贫困的影响 | 第36-38页 |
5 西北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分析 | 第38-43页 |
·西北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实施状况 | 第38-39页 |
·整村推进促进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 第38页 |
·劳务输出,增强了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 第38页 |
·产业开发扶贫,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 | 第38-39页 |
·协作帮扶,吸收了更多的扶贫资源 | 第39页 |
·移民搬迁扶贫改变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环境 | 第39页 |
·西北民族地区反贫困取得的成就 | 第39-41页 |
·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 第40-41页 |
·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得到发展 | 第41页 |
·当前西北民族地区反贫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扶贫资金投入单一 | 第41页 |
·贫困农户缺乏主动参与 | 第41-42页 |
·对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不力 | 第42页 |
·扶贫对象瞄准存在偏差 | 第42-43页 |
6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西北民族地区构建反贫困机制的思路 | 第43-48页 |
·坚持可持续减贫战略为指导思想 | 第43-44页 |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力度,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劳动者自我脱贫能力 | 第43-44页 |
·以脱贫为主,加强西北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44页 |
·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作为西北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的中心 | 第44页 |
·强化政府反贫困职能 | 第44-46页 |
·反贫困制度的设计和政策制定 | 第44-45页 |
·完善多元扶贫资金投入 | 第45页 |
·强化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机制 | 第45页 |
·建立民族贫困地区生态补偿机制 | 第45-46页 |
·引入市场机制 | 第46页 |
·建立贫困农户主动参与机制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个人简介 | 第53-54页 |
导师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