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18页 |
·产业集聚现象 | 第9页 |
·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第9-12页 |
·国外软件产业集群现状 | 第9-10页 |
·我国软件园区的发展 | 第10-12页 |
·实践的困惑和理论解释的困扰 | 第12-14页 |
·复制硅谷的理论支持 | 第12-13页 |
·复制软件产业集群实践的困惑 | 第13-14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本文的研究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理论的研究趋势 | 第14页 |
·本文的研究为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做出有益探讨 | 第14页 |
·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中国,是对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一个贡献 | 第14-15页 |
·本文针对大连这一特定地区的软件产业集群模式做出有益探讨 | 第1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 | 第15页 |
·高端软件集群和低端软件集群 | 第15-16页 |
·知识集群和技术集群 | 第16页 |
·本文的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软件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 第18-23页 |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 | 第18-20页 |
·马歇尔集聚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 | 第18页 |
·韦伯区位理论与产业集群 | 第18页 |
·克鲁格曼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 第18-19页 |
·波特和新竞争优势理论 | 第19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9页 |
·新的集群学派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软件产业理论的研究 | 第20-22页 |
·技术极理论 | 第20页 |
·欧美国家对软件产业的研究 | 第20-22页 |
·国内对软件产业集群的研究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软件产业集聚的特质分析 | 第23-36页 |
·软件产业集聚的本质分析 | 第23-25页 |
·软件产品积聚:逻辑分析的起点 | 第23页 |
·软件产业集聚的本质分析 | 第23-25页 |
·软件产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 第25-32页 |
·成本动因 | 第25-28页 |
·创新动因 | 第28-29页 |
·非正式交流对软件产业集聚的影响 | 第29-32页 |
·软件产业集聚的特质 | 第32-35页 |
·软件产业集聚可以比传统产业集聚形成更为显著的集聚效应 | 第32-34页 |
·软件产业具有高科技多元并行和网络式企业两大特点 | 第34-35页 |
·软件产业集聚带来风险投资的集聚效应,有利于软件企业减少投入,降低风险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世界主要软件产业集聚模式和我国主要软件园分析及启示 | 第36-46页 |
·世界主要软件产业集聚模式 | 第36-39页 |
·美国模式---技术与服务领导型 | 第36页 |
·印度模式---国际加工服务型 | 第36-37页 |
·爱尔兰模式---生产本地化型 | 第37-38页 |
·芬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商品型 | 第38页 |
·日本和欧洲模式---嵌入式系统开发型 | 第38页 |
·主要软件产业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38-39页 |
·大连软件园与我国其他主要软件产业园区的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印度软件产业集聚模式与大连软件产业集群模式比较 | 第40-45页 |
·选择印度软件产业集群作为与大连软件产业集群进行主要比较的原因 | 第40-42页 |
·班加罗尔软件园特点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大连软件园的特点 | 第46-52页 |
·大连软件产业发展阶段 | 第46-47页 |
·大连软件产业集聚的主要特色 | 第47-49页 |
·大连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 第47页 |
·大连历史的背景和语言环境 | 第47-48页 |
·“官助民办”模式实现了政府与企业的双赢 | 第48页 |
·以对日软件的出口和外包为特色 | 第48-49页 |
·大连软件人才的培养 | 第49页 |
·大连软件园与班加罗尔的综合比较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 第52-57页 |
·大连高级软件人才匮乏的几个表现 | 第52-54页 |
·大连软件产业集群的规模不够,没有真正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 | 第54页 |
·大连软件国内占有率不高,欧美出口率几乎为零 | 第54-55页 |
·大连软件集群的规范性在国内软件园中处于前列,但是与印度班加罗尔相比有一定差距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 第57-61页 |
·以培养人才为核心发展高端软件产业集群(HIGH-ROAD, INNOVATION-BASED). | 第57-58页 |
·完善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和生活服务配套 | 第58页 |
·继续强化政府政策倾斜,形成地域品牌 | 第58-59页 |
·扩大集群规模,优化产品结构 | 第59页 |
·软件外包由低端业务向高端业务转化,强调自主创新,稳定国内市场,开拓欧美市场 | 第59页 |
·发展和强调园区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61页 |
本文的不足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附录公式推导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