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1页 |
·体内氧化—抗氧化与人类健康 | 第10-12页 |
·体内脂质过氧化与疾病 | 第10-11页 |
·国内外衰老理论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自由基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页 |
·自由基的测定方法 | 第12-14页 |
·DPPH 法 | 第12-13页 |
·羟自由基(·OH)法 | 第13页 |
·氧自由基吸收量法 | 第13页 |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比色法 | 第13页 |
·光化学发光法 | 第13-14页 |
·常见天然产物的抗氧化保健功效 | 第14页 |
·茶叶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茶叶主要生化成分的抗氧化作用 | 第15-17页 |
·不同茶类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第19页 |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分析 | 第21-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1-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茶树种质资源的水浸出物含量 | 第25-27页 |
·茶树种质资源的茶多酚含量 | 第27-28页 |
·茶树种质资源的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28页 |
·茶树种质资源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 | 第28-29页 |
·茶树种质资源的儿茶素组分含量 | 第29-31页 |
·茶树种质资源的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 | 第31-36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6-38页 |
·茶树种质资源主要生化成分含量 | 第36页 |
·茶树种质资源的儿茶素组分含量 | 第36-37页 |
·茶树种质资源的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茶树种质资源的抗氧化性分析 | 第38-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试验方法 | 第38-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茶叶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的能力 | 第40-41页 |
·茶叶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 | 第41-43页 |
·不同茶树品种抗氧化能力的综合模糊评价 | 第43-44页 |
·不同茶树品种抗氧化综合评价值的聚类分析 | 第44-45页 |
·茶树种质资源的抗氧化综合评价值与生化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通径分析评价茶叶的抗氧化作用 | 第46-47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7-49页 |
·茶叶抗氧化的综合模糊评价 | 第47页 |
·茶叶综合抗氧化评价值与主要生化成分的关系 | 第47-48页 |
·茶叶生化成分与茶叶综合抗氧化能力的关联性 | 第48页 |
·茶叶生化成分与茶叶综合抗氧化能力的通径分析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白茶、红茶、乌龙茶的抗氧化差异性研究 | 第49-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试验材料 | 第49页 |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7页 |
·白茶、红茶和乌龙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比较 | 第49-51页 |
·白茶、红茶和乌龙茶的儿茶素组分含量比较 | 第51页 |
·白茶、红茶和乌龙茶的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比较 | 第51-53页 |
·白茶、红茶和乌龙茶的抗氧化性比较 | 第53-57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7-58页 |
·茶叶生化成分与茶类的关系 | 第57页 |
·茶叶抗氧化综合评价值与主要生化成分的关系 | 第57页 |
·茶叶抗氧化活性与茶类的关系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项目情况 | 第64-65页 |
附图 | 第6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