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进行开放型小麦种子生产体系技术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开放型小麦种子生产体系的概念 | 第11-12页 |
·拉长种子生产产业链,规避种子生产企业风险 | 第12页 |
·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向产业化快速转化 | 第12页 |
·代表目前我国小麦良种生产发展方向及趋势 | 第12页 |
·对实现小麦良种产业化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第12-13页 |
·有利于加快与国际上先进的种子生产技术接轨 | 第13页 |
·国外小麦种子生产发展概况 | 第13-17页 |
·国外小麦种子生产管理体制 | 第13-14页 |
·国外小麦种子生产发展状况 | 第14-15页 |
·国外小麦种子生产发展特征及趋势 | 第15-17页 |
·我国小麦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我国小麦种子生产体系的发展 | 第17-18页 |
·我国小麦种子产业化的模式 | 第18-20页 |
·我国小麦种子生产程序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 第20-22页 |
·农业发达国家的常规种子生产程序 | 第20页 |
·我国的三圃制种子生产程序 | 第20-21页 |
·我国的三级法种子生产程序 | 第21页 |
·用原原种生产原种 | 第21页 |
·我国的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简称四级程序) | 第21-22页 |
2 引言 | 第22-23页 |
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3页 |
4 我国小麦种子生产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23-29页 |
·我国小麦种子生产体系现状 | 第23-25页 |
·小麦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初具规模 | 第23-24页 |
·创立四级子繁育生产程序 | 第24页 |
·种补贴正在成为种子供应的主要形式 | 第24-25页 |
·优质小麦繁育生产体系发展良好 | 第25页 |
·目前我国小麦良种生产体系面临的变化 | 第25-26页 |
·种子经营模式发生变化 | 第25页 |
·区域垄断经营发生变化 | 第25页 |
·种子生产体系发生变化 | 第25-26页 |
·国家涉农政策发生变化 | 第26页 |
·示范推广条件发生变化 | 第26页 |
·农业科研体制发生变化 | 第26页 |
·当前小麦良种生产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高代繁材分离严重、原种繁材纯度不高 | 第26-27页 |
·生产控制管理体系不建全、程序不规范 | 第27页 |
·质检加工技术水平较落后 | 第27-28页 |
·普遍存在着重经营轻生产的现象 | 第28页 |
·种子生产受客观条件推影响大、供需矛盾突出 | 第28页 |
·我国优质小麦繁育生产体系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5 开放型小麦良种生产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29-42页 |
·建立科学规范的小麦种子生产质量控制程序 | 第29-34页 |
·生产基地基础条件质量控制 | 第29-30页 |
·完善配套管理措施控制 | 第30-31页 |
·原种生产田间质量控制程序 | 第31-32页 |
·种子的收获质量控制 | 第32-33页 |
·种子的入库加工质量控制 | 第33-34页 |
·种子调运质量控制 | 第34页 |
·建立完善种子生产管理程序 | 第34-35页 |
·切实执行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 | 第34页 |
·进一步加大种子生产监管力度 | 第34页 |
·做好种子标签管理工作 | 第34-35页 |
·加强田间种子生产的监管力度 | 第35页 |
·建立科学完善的种子质检加工体系 | 第35-36页 |
·组织技术培训,提高质检加工人员素质 | 第35页 |
·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检加工工作 | 第35页 |
·采用先进种子检验加工技术,提高质检加工水平 | 第35-36页 |
·加强育种家种子管理确保种子繁殖材料质量 | 第36页 |
·加快小麦生产用种原种化推广 | 第36页 |
·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化种业集团 | 第36页 |
·建立多种形式的开放型小麦良种生产模式 | 第36-40页 |
·建立把良种繁育与期货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 第36-37页 |
·建立良种繁育和统一供种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 第37-38页 |
·建立良种繁育与面粉企业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 第38页 |
·建立良种繁育和良种补贴相结合的生产模式 | 第38-39页 |
·建立品种授权销售的生产模式 | 第39-40页 |
·建立种子生产加工中心形式的生产模式 | 第40页 |
·建立种子分公司形式的良种生产模式 | 第40页 |
·关于加强优质麦良繁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 第40-42页 |
·加强对优质麦种子生产宏观管理促进供需平衡 | 第40-41页 |
·规范良种繁育程序,营造良好繁种环境,提高种子质量 | 第41页 |
·搞好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 | 第41页 |
·坚持区域化种植标准建设好优质麦种子生产基地 | 第41页 |
·实行定单式生产全面落实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 第41-42页 |
·加快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 | 第42页 |
6 讨论 | 第42-46页 |
·建立开放型小麦良种生产体系的优势 | 第42-44页 |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优势 | 第42-43页 |
·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 | 第43页 |
·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第43-44页 |
·实践证明开放型小麦种子生产体系是切实可行的 | 第44页 |
·开放型小麦种子生产体系还需不断改进完善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