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 国外耕地地力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2 国内耕地地力调查与分级研究进展 | 第12页 |
3 耕地地力分级评价技术进展 | 第12-13页 |
4 开展耕地地力调查与分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13-15页 |
5 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上海市南汇区耕地概况 | 第16-19页 |
1 地理位置及土地资源概况 | 第16-17页 |
2 耕地土壤类型及面积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耕地地力的调查与质量评价 | 第19-24页 |
1 对采样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 | 第19页 |
2 土样采集 | 第19-20页 |
3 检测项目及方法 | 第20-21页 |
4 耕地质量评价依据 | 第21页 |
5 评价方法 | 第21-24页 |
·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21页 |
·建立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 | 第21-22页 |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第22-23页 |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 | 第23-24页 |
第四章 上海市南汇区耕地土壤属性分析 | 第24-46页 |
1 土壤有机质 | 第24-26页 |
2 土壤大量元素 | 第26-35页 |
·氮素 | 第26-30页 |
·土壤全氮 | 第26-28页 |
·土壤碱解氮(有效氮) | 第28-30页 |
·土壤磷素(有效磷) | 第30-31页 |
·土壤钾素 | 第31-35页 |
·土壤速效钾 | 第31-33页 |
·土壤缓效钾 | 第33-35页 |
3 土壤中量元素 | 第35-37页 |
·土壤钙素 | 第35页 |
·土壤镁素 | 第35-36页 |
·土壤硫素 | 第36-37页 |
·土壤硅素 | 第37页 |
4 土壤微量元素 | 第37-41页 |
·土壤有效硼 | 第37-38页 |
·土壤有效锌 | 第38-39页 |
·土壤有效铁 | 第39页 |
·土壤有效锰 | 第39-40页 |
·土壤有效铜 | 第40页 |
·土壤有效钼 | 第40-41页 |
5 土壤其它属性 | 第41-46页 |
·土壤酸碱度(pH值) | 第41-42页 |
·土壤容重 | 第42-43页 |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 第43-44页 |
·土壤含盐量 | 第44-46页 |
第五章 耕地地力的分级与评价 | 第46-60页 |
1 一级地 | 第48-50页 |
·一级地分布概况 | 第48-49页 |
·一级地力耕地主要评价指标状况 | 第49-50页 |
·综合评价及所属镇区 | 第50页 |
2 二级地 | 第50-52页 |
·二级地分布概况 | 第50-51页 |
·二级地力耕地主要评价指标状况 | 第51-52页 |
·综合评价及所属镇区 | 第52页 |
3 三级地 | 第52-55页 |
·三级地分布概况 | 第52-53页 |
·三级地力耕地主要评价指标状况 | 第53-54页 |
·综合评价及所属镇区 | 第54-55页 |
4 四级地 | 第55-57页 |
·四级地分布概况 | 第55-56页 |
·四级地力耕地主要评价指标状况 | 第56页 |
·综合评价及所属镇区 | 第56-57页 |
5 五级地 | 第57-60页 |
·五级地分布概况 | 第57-58页 |
·五级地力耕地主要评价指标状况 | 第58-59页 |
·综合评价及所属镇区 | 第59-60页 |
第六章 耕地地力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第60-66页 |
1 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与建议 | 第60-62页 |
·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 第60-61页 |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 第61-62页 |
2 作物平衡施肥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 第62-64页 |
·耕地养分状况分析 | 第62-63页 |
·对策与建议 | 第63-64页 |
3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64-66页 |
·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文件精神 | 第64页 |
·争取各级政府政策支持 | 第64-65页 |
·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和地力培育激励机制 | 第65页 |
·加强土壤肥力监测和质量动态管理 | 第65页 |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