蓖麻毒素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及RTB的融合表达与抗原性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43页 |
| 第一章 蓖麻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12-25页 |
| ·蓖麻毒素的理化性质和结构 | 第12-13页 |
| ·蓖麻毒素的毒性与中毒症状 | 第13-14页 |
| ·蓖麻毒素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14-16页 |
| ·蓖麻毒素在细胞内的转运 | 第16-22页 |
| ·RICIN 的应用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蓖麻毒素免疫检测的进展 | 第25-29页 |
| ·常规免疫标记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 ·夹心免疫PCR 法 | 第26页 |
|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第26-27页 |
| ·肽质量指纹谱技术 | 第27-28页 |
| ·免疫传感器 | 第28页 |
| ·生物传感器 | 第28页 |
| ·生物芯片技术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免疫微球研究进展 | 第29-36页 |
| ·免疫微球的分类 | 第29-30页 |
| ·免疫磁性微球的结构和性质 | 第30-32页 |
| ·免疫微球分离原理 | 第32页 |
| ·致敏方式 | 第32-34页 |
| ·免疫磁性微球的应用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SPR 研究进展 | 第36-43页 |
|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定义 | 第36-37页 |
|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检测的原理 | 第37-38页 |
|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特点 | 第38-39页 |
|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历史 | 第39-40页 |
|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应用 | 第40-43页 |
| 实验部分 | 第43-99页 |
| 第一章 蓖麻毒素单抗的制备纯化与抗原表位的分析 | 第43-49页 |
| ·材料 | 第43页 |
| ·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 | 第44-48页 |
| ·讨论 | 第48-49页 |
| 第二章 夹心ELISA 检测蓖麻毒素方法的建立 | 第49-60页 |
| ·材料 | 第49页 |
| ·方法 | 第49-51页 |
| ·结果 | 第51-58页 |
| ·讨论 | 第58-60页 |
| 第三章 免疫磁珠法检测蓖麻毒素 | 第60-68页 |
| ·材料 | 第60页 |
| ·方法 | 第60-62页 |
| ·结果 | 第62-66页 |
| ·讨论 | 第66-68页 |
| 第四章 SPR 法检测蓖麻毒素 | 第68-81页 |
| ·材料 | 第68页 |
| ·方法 | 第68-70页 |
| ·结果 | 第70-80页 |
| ·讨论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基于流式细胞仪的免疫微球法检测蓖麻毒素 | 第81-93页 |
| ·材料 | 第81页 |
| ·方法 | 第81-83页 |
| ·结果 | 第83-92页 |
| ·讨论 | 第92-93页 |
| 第六章 RTB 的融合表达,鉴定与抗原性分析 | 第93-99页 |
| ·材料 | 第93-94页 |
| ·方法 | 第94-95页 |
| ·结果 | 第95-98页 |
| ·讨论 | 第98-99页 |
| 结论 | 第99-100页 |
| 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 附录 | 第110-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6-117页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