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技术创新概述 | 第9-13页 |
一、技术创新 | 第9-10页 |
(一) 技术创新的概念 | 第9-10页 |
(二) 技术创新的地位和作用 | 第10页 |
二、技术创新理论发展的历史考察 | 第10-12页 |
(一) 创新理论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现代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 | 第11-12页 |
三、技术创新理论的缺陷与转向 | 第12-13页 |
(一) 技术创新理论的缺陷 | 第12页 |
(二)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的客观必然性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 | 第13-24页 |
一、技术创新生态化内涵及其客观基础 | 第13-15页 |
(一) 技术创新生态化内涵 | 第13-14页 |
(二)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客观基础 | 第14-15页 |
二、技术创新生态化的价值观转变 | 第15-19页 |
(一) 狭隘的自然价值观 | 第16-18页 |
(二) 整体的生态价值观 | 第18-19页 |
三、技术创新生态化发展观的转变 | 第19-21页 |
(一) 发展的含义 | 第19-20页 |
(二) 发展观的转变 | 第20-21页 |
四、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模式与策略 | 第21-24页 |
(一)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模式 | 第21-22页 |
(二) 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策略 | 第22-23页 |
(三) 技术创新的生态成本内在化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概述 | 第24-30页 |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 | 第24-25页 |
(一)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 第24页 |
(二) 可持续发展定义 | 第24-25页 |
(三) 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基本要素 | 第25页 |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 第25-28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25-26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第26页 |
(三)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 | 第26-27页 |
(四) 可持续发展的几种观点 | 第27-28页 |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第28-30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第28页 |
(二)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 | 第28-29页 |
(三) 可持续发展社会平等观 | 第29页 |
(四) 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 | 第29页 |
(五) 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技术创新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 第30-34页 |
一、技术创新生态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 第30-31页 |
(一) 技术创新生态化“双赢”目标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效益观 | 第30页 |
(二) 技术创新生态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 第30页 |
(三) 过去技术的创新已限制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进展 | 第30-31页 |
二、可持续政策的实施的重要保障就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 | 第31-34页 |
(一) 在人才的发展方面看技术的创新的生态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 第31-32页 |
(二)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持续有着重要的作用 | 第32页 |
(三)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在社会持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实现技术创新生态化转向 | 第34-45页 |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 第34-38页 |
(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 第34-35页 |
(二)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情况 | 第35-37页 |
(三) 中国可持续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 第37-38页 |
二、实现向技术创新型生态友好化的转化 | 第38-43页 |
(一) 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牢固树立“生态观” | 第38-40页 |
(二) 建立合理的技术生态化层次体系 | 第40-41页 |
(三) 强化生态教育,加强绿色文化建设 | 第41-43页 |
三、建立国民经济绿色核算系统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