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文选》的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二、李善的生平 | 第13-19页 |
(一) 李善的家世 | 第13-16页 |
(二) 李善的生卒年 | 第16-17页 |
(三) 仕官经历 | 第17-19页 |
三、李善注成书 | 第19-25页 |
(一) 学术背景 | 第19-21页 |
(二) 李善注的版本及其流传 | 第21-25页 |
四、李善注的注释特点 | 第25-39页 |
(一) 李善注之前的注释 | 第25-27页 |
(二) 李善的徵引法注释 | 第27-32页 |
1、李善采用徵引法的原因 | 第27-28页 |
2、徵引法在李善注中的运用 | 第28-30页 |
3、徵引法的特点及影响 | 第30-31页 |
4、从徵引法中体现出的李善作注思想 | 第31-32页 |
(三) 李善注的凡例 | 第32-35页 |
1、作注时所循原则的凡例 | 第32-33页 |
2、针对原有旧注所立的凡例 | 第33页 |
(1) 明确说明对旧注的引用 | 第33页 |
(2) 说明与旧注之间的关系 | 第33页 |
(3) 表明不取旧注的原因 | 第33页 |
(4) 对无作者旧注的处理 | 第33页 |
(5) 说明保留不同旧注的原因 | 第33页 |
3、针对作注时所用引文立的凡例 | 第33-34页 |
(1) 说明引用存疑引文的原因 | 第33-34页 |
(2) 说明为何所引之文与《文选》不同却仍然引用的原因 | 第34页 |
(3) 对所引之文作出的解释 | 第34页 |
4、避免注文重复出现所立的凡例 | 第34-35页 |
5、拓宽读者的知识面所立的凡例 | 第35页 |
(四) 李善注中的校勘 | 第35-39页 |
1、李善注之前的校勘 | 第35-37页 |
2、李善注中的校勘 | 第37-39页 |
五、李善注的意义和影响 | 第39-51页 |
(一) 李善注的引用之书和对辑佚的意义 | 第39-44页 |
(二) 李善注学术思想及其意义和影响 | 第44-51页 |
1、李善注对其之前注的继承和创新 | 第44-46页 |
2、从李善注的特点论述李善思想 | 第46-48页 |
3、李善《文选注》对《文选》的意义 | 第48-49页 |
4、后世对李善注的评价及李善注对后世的影响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