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8-10页 |
·表面粗糙度的概念 | 第8页 |
·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的发展 | 第8-10页 |
·触针式电动轮廓仪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电动轮廓仪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14-30页 |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14-15页 |
·微控单片机选择及简介 | 第15-16页 |
·传感器部分的分析与设计 | 第16-20页 |
·传感器的原理与分析 | 第16-17页 |
·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17-20页 |
·模数转换芯片选择 | 第20-22页 |
·串行通信选择 | 第22-25页 |
·ISA总线 | 第22页 |
·PCI总线 | 第22页 |
·USB总线简介 | 第22-23页 |
·USB协议概括叙述 | 第23-24页 |
·USB总线的主要特性 | 第24-25页 |
·USB接口芯片选择 | 第25-29页 |
·D12的基本功能 | 第26页 |
·芯片管脚说明 | 第26-28页 |
·USB通信接口硬件设计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电动轮廓仪数据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0-71页 |
·单片机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第30-37页 |
·AT89S52与PC机通信程序实现 | 第30-34页 |
·AT89S52数据采集程序实现 | 第34-36页 |
·A/D转换实现 | 第36-37页 |
·USB固件程序设计 | 第37-53页 |
·固件需要用到的命令语句分析 | 第37-38页 |
·USB固件程序实现 | 第38-40页 |
·硬件提取层(EPPHAL.C) | 第40-41页 |
·D12命令接口(D12 CI.C) | 第41-44页 |
·各端点在固件中的作用 | 第44-47页 |
·中断服务程序(ISR.C) | 第47-49页 |
·主循环(MAINLOOP.C) | 第49-50页 |
·标准设备请求和厂商请求(CHAP_9.C & PROTODMA.C) | 第50-53页 |
·USB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第53-57页 |
·WDM模型概述 | 第53-54页 |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54-55页 |
·驱动程序开发步骤 | 第55-57页 |
·主机应用程序 | 第57-70页 |
·触针式轮廓仪测量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 第58-60页 |
·应用程序与USB通信 | 第60-62页 |
·用户服务程序设计 | 第62-66页 |
·评定参数设置 | 第66-67页 |
·测量条件及评定条件设置 | 第67-68页 |
·测量数据、结果的导出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数据的分析处理 | 第71-86页 |
·误差补偿 | 第71-72页 |
·电感传感器误差分析 | 第71-72页 |
·AD698处理芯片误差分析 | 第72页 |
·A/D转换器误差分析 | 第72页 |
·标度变换 | 第72-73页 |
·表面轮廓数据的数字滤波 | 第73-77页 |
·最小二乘中线求解及坐标变换 | 第77-78页 |
·测量数据处理程序 | 第78-85页 |
·峰-谷幅度参数 | 第79-80页 |
·平均值幅度参数 | 第80-81页 |
·间距参数算法设计 | 第81-82页 |
·混和参数算法设计 | 第82-83页 |
·曲线参数算法设计 | 第83-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系统实验与校准 | 第86-93页 |
·实验设计 | 第86-91页 |
·示值重复性 | 第88页 |
·驱动传感器滑行运动的直线度 | 第88页 |
·残余轮廓 | 第88-89页 |
·示值稳定性 | 第89-91页 |
·不确定度分析 | 第91-93页 |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 | 第91-92页 |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评定 | 第92-9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总结 | 第93页 |
·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