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1页 |
·硫化氢气体的性质、来源及危害 | 第12-14页 |
·硫化氢气体的性质 | 第12页 |
·硫化氢气体的来源 | 第12-13页 |
·硫化氢气体的危害 | 第13-14页 |
·干法脱硫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克劳斯氧化法 | 第14-15页 |
·活性炭吸附法 | 第15页 |
·分子筛法 | 第15-16页 |
·铁系脱硫剂 | 第16页 |
·锌系脱硫剂 | 第16-17页 |
·锰矿脱硫法 | 第17页 |
·膜分离法 | 第17页 |
·湿法脱硫的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物理吸收法 | 第17-18页 |
·化学吸收法 | 第18-19页 |
·物理化学吸收法 | 第19页 |
·湿式氧化法 | 第19-23页 |
·生物法脱除H_2S气体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23-35页 |
·生物脱硫菌的菌种分类 | 第23-24页 |
·生物法脱除H_2S气体的处理工艺 | 第24-28页 |
·H_2S气体的生物脱除方法研究 | 第28-33页 |
·H_2S气体的生物脱除方法分析与比较 | 第33-34页 |
·生物法脱除H_2S气体的发展趋势 | 第34-35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生理特性 | 第35-36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固定化 | 第36-39页 |
·固定化细胞技术的方法 | 第36-37页 |
·固定化细胞技术的特点 | 第37-38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固定化技术的研究 | 第38-39页 |
·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39-41页 |
·课题提出的目的意义 | 第39-40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40页 |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40-41页 |
第二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选育及其生长特性 | 第41-57页 |
·实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细菌计数方法 | 第41-42页 |
·细菌染色方法 | 第42-43页 |
·细菌培养方法、培养基及测试方法 | 第43页 |
·菌种的采集、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43-45页 |
·菌种的采集 | 第43-44页 |
·菌种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44页 |
·菌种保存 | 第44-45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45-51页 |
·培养温度对细菌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初始pH值对细菌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46-49页 |
·初始Fe~(2+)浓度对细菌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接种量对细菌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51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51-56页 |
·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 第51-52页 |
·在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52-53页 |
·在不同初始pH条件下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53-55页 |
·在不同初始Fe~(2+)浓度条件下生长动力学研究 | 第55-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固定化技术研究 | 第57-82页 |
·概述 | 第57页 |
·游离细胞氧化Fe~(2+)的试验研究 | 第57-5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页 |
·以软性塑料纤维为填料的固定化技术研究 | 第58-66页 |
·实验装置和方法 | 第59-60页 |
·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的挂膜 | 第60-6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以沸石为填料气液逆流式固定化技术研究 | 第66-73页 |
·概述 | 第66页 |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66-68页 |
·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的挂膜 | 第6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3页 |
·以沸石为填料气液并流式固定化 | 第73-79页 |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73-74页 |
·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的挂膜与启动 | 第74-7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78页 |
·气液并流式固定化细胞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78-79页 |
·不同形式固定化技术的分析与比较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再生铁离子溶液鼓泡塔吸收脱除 H_2S气体的研究 | 第82-100页 |
·概述 | 第82-83页 |
·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 第83-84页 |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83页 |
·分析方法 | 第83-84页 |
·Fe~(3+)溶液浓度与H_2S气体脱除效率的关系 | 第84-87页 |
·在不同H_2S进气浓度条件下的试验研究 | 第84-85页 |
·在不同H_2S气体进气量条件下的试验研究 | 第85-87页 |
·再生Fe~(3+)溶液吸收脱除H_2S气体的研究 | 第87-98页 |
·在不同H_2S气体进气浓度条件下的试验研究 | 第87-88页 |
·在不同H_2S气体进气量条件下的试验研究 | 第88-89页 |
·H_2S气体停留时间与Fe~(3+)溶液流量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 第89-95页 |
·脱除H_2S实验装置长时间运行的脱硫效果 | 第95-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细菌氧化黄铁矿产生的铁离子溶液脱除 H_2S气体的研究 | 第100-108页 |
·概述 | 第100页 |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第100-103页 |
·试验用黄铁矿的制备 | 第100页 |
·培养基及细菌在黄铁矿中的驯化培养 | 第100-101页 |
·分析方法与计算方法 | 第101页 |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101-10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7页 |
·粒度大小对细菌氧化黄铁矿的影响 | 第103页 |
·矿浆浓度对细菌氧化黄铁矿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细菌在气升式反应器氧化黄铁矿的研究 | 第104页 |
·细菌氧化黄铁矿产生的Fe~(3+)溶液脱除H_2S气体的试验研究 | 第104-106页 |
·细菌氧化黄铁矿的机理分析 | 第106-107页 |
·结论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再生铁离子溶液脱除 H_2S气体的机理研究 | 第108-128页 |
·概述 | 第108页 |
·再生铁离子溶液体系中固相硫的稳定性 | 第108-113页 |
·电位-pH图的基本原理 | 第108-110页 |
·不考虑气相H_2S影响时S-H_2O体系中固相硫的稳定区 | 第110-112页 |
·考虑气相H_2S影响时S-H_2O体系中固相硫的稳定区 | 第112-113页 |
·再生铁离子溶液体系中固相铁的氢氧化物稳定性 | 第113-115页 |
·H_2S气体水溶液的溶液化学特性 | 第115-117页 |
·再生铁离子溶液中Fe~(3+)的溶液化学特性 | 第117-123页 |
·铁离子溶液水解生成Fe(OH)_3沉淀 | 第117-119页 |
·铁离子溶液水解生成铁的轻基络合物 | 第119-122页 |
·再生铁离子溶液转化H_2S气体的机理分析 | 第122-123页 |
·细菌氧化Fe~(2+)的机理分析 | 第123-126页 |
·结论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8-131页 |
·结论 | 第128-130页 |
·建议 | 第130-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0页 |
附录一 | 第140-141页 |
附录二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