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34页 |
·磁性纳米结构的研究背景 | 第13-24页 |
·工业背景 | 第13-14页 |
·学术背景 | 第14-16页 |
·硬磁纳米单元阵列 | 第16-20页 |
·软磁纳米薄膜单元阵列 | 第20-24页 |
·磁力显微镜的研究背景 | 第24-31页 |
·MFM 的发展历史 | 第24-26页 |
·定量磁力显微学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本文的选题思想和内容安排 | 第31-34页 |
·本文的选题思路 | 第3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2章 MFM 实验技术与微磁学计算方法 | 第34-49页 |
·本章引论 | 第34页 |
·MFM 实验技术 | 第34-43页 |
·MFM 的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磁相互作用的探测 | 第35-38页 |
·硬件及电子控制部分 | 第38-41页 |
·MFM 中的力传感元件 | 第41-43页 |
·微磁学计算方法 | 第43-49页 |
·微磁学模拟流程图 | 第44-45页 |
·微磁单元划分 | 第45页 |
·有效场的考虑 | 第45-47页 |
·LLG 方程 | 第47-48页 |
·微磁计算结果举例 | 第48-49页 |
第3章 改进的动态MFM 技术及其在磁盘中的应用 | 第49-69页 |
·本章引论 | 第49-50页 |
·动态MFM 的响应理论 | 第50-51页 |
·MFM 中的针尖-样品间相互作用力 | 第51-55页 |
·磁力 | 第51-52页 |
·静电力 | 第52-54页 |
·范德华力 | 第54-55页 |
·针尖-样品间距的控制 | 第55-64页 |
·磁盘表面“非磁”区域的识别 | 第56-59页 |
·频移-距离谱的定量拟合 | 第59-64页 |
·磁信号与形貌信号的分离 | 第64-68页 |
·非原位针尖磁化反转技术 | 第64-66页 |
·磁信号与形貌信号分离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L1_0-FePt 纳米点的高分辨MFM 研究 | 第69-94页 |
·本章引论 | 第69页 |
·样品的制备 | 第69-70页 |
·高分辨MFM 的成像条件 | 第70-73页 |
·高分辨MFM 探针的特征参数表征 | 第70-72页 |
·针尖-样品间距对MFM 空间分辨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L1_0-FePt 纳米点阵的高分辨 MFM/AFM 表征 | 第73-82页 |
·磁信号和形貌信号的分离 | 第73-76页 |
·L1_0-FePt 纳米点阵形貌的 AFM 研究 | 第76-80页 |
·L1_0-FePt 纳米点阵的磁信号分析 | 第80-82页 |
·L1_0-FePt 纳米点高分辨 MFM 图像的静磁学模拟 | 第82-90页 |
·L1_0-FePt 纳米点的几何模型构建 | 第82-84页 |
·静磁学计算公式的推导 | 第84-86页 |
·参数调节对MFM 图像模拟的影响 | 第86-89页 |
·L1_0-FePt 纳米点阵的磁畴特点分析与讨论 | 第89-90页 |
·L1_0-FePt 纳米点磁畴结构的微磁学模拟 | 第90-93页 |
·微磁学计算过程 | 第90-91页 |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5章 Ni_(80)Fe_(20) 薄膜单元的定量 MFM 研究 | 第94-123页 |
·本章引论 | 第94页 |
·样品制备 | 第94-95页 |
·Ni_(80)Fe_(20) 薄膜单元的形貌表征 | 第95-96页 |
·Ni_(80)Fe_(20) 薄膜单元微磁结构的高分辨MFM 表征 | 第96-107页 |
·“花生形”薄膜单元中的磁涡旋结构 | 第96-99页 |
·针尖-样品间绝对距离dTS 的校准曲线 | 第99-101页 |
·磁涡旋结构的高分辨MFM 研究 | 第101-107页 |
·Ni_(80)Fe_(20) 薄膜单元的微磁学计算 | 第107-114页 |
·微磁学的计算模型 | 第107-109页 |
·微磁学的计算步骤 | 第109-110页 |
·微磁学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磁涡旋径向精细结构的定量MFM 研究 | 第114-122页 |
·磁涡旋精细结构的径向轮廓线研究 | 第115-117页 |
·磁涡旋径向精细结构的定量MFM 计算 | 第117-120页 |
·磁涡旋核测量宽度与针尖-样品间距dTS 的关系 | 第120-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6章 Pt/Co/Pt/IrMn 局域交换偏置效应的MFM 研究 | 第123-146页 |
·本章引论 | 第123-124页 |
·样品的制备及磁滞回线测量 | 第124-125页 |
·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案 | 第125-128页 |
·实验目的 | 第125-126页 |
·实验可行性分析 | 第126-127页 |
·实验方案 | 第127-128页 |
·针尖-样品间距的校准 | 第128-133页 |
·高磁矩探针及其悬臂的SEM 表征 | 第128-130页 |
·“非磁”区域的确定 | 第130-132页 |
·频移-距离曲线的测量和定量拟合 | 第132-133页 |
·Pt/Co/Pt/IrMn 局域交换偏置效应的动态研究 | 第133-144页 |
·反向畴的形核过程 | 第134-135页 |
·钉扎畴壁的运动 | 第135-137页 |
·局域有效磁滞回线的测量 | 第137-141页 |
·局域磁化反转的可能微观机制 | 第141-144页 |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结论 | 第146-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