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研究成果 | 第21页 |
1 概念 | 第21-22页 |
·经筋 | 第21页 |
·经筋病 | 第21-22页 |
2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及其特点 | 第22-26页 |
·循行分布 | 第22-23页 |
·循行特点 | 第23-26页 |
·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一致,然亦有别 | 第23页 |
·行于体表,不入脏腑 | 第23页 |
·循行走向呈向心性 | 第23-24页 |
·经筋循行途中有"结"、有"聚" | 第24-25页 |
·经筋之间的交会与联系 | 第25-26页 |
·经筋之间的"交"、"合" | 第25页 |
·集中结聚 | 第25-26页 |
·其他 | 第26页 |
·经筋与"脊"的联系 | 第26页 |
·经筋循行至对侧者有二 | 第26页 |
·阳经经筋的分支多,阴经经筋则几无分支 | 第26页 |
·经筋起止处的细微分析 | 第26页 |
3 经筋的生理与功能 | 第26-33页 |
·生理 | 第26-30页 |
·经筋与脏腑的关系 | 第27-29页 |
·肝 | 第27页 |
·脾、胃 | 第27-28页 |
·肾 | 第28页 |
·肺 | 第28页 |
·心 | 第28-29页 |
·经筋与经脉的关系 | 第29-30页 |
·足厥阴肝经 | 第29页 |
·足阳明胃经 | 第29页 |
·足太阳膀胱经 | 第29页 |
·跷脉 | 第29页 |
·其他 | 第29-30页 |
·经筋与络脉和卫阳之气的关系 | 第30页 |
·功能 | 第30-33页 |
·联络百骸,维络周身,固定内脏 | 第30-31页 |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是人体动力的主要来源 | 第31页 |
·护卫脏腑经络及全身各组织器官 | 第31-32页 |
·反映脏腑功能及病候 | 第32页 |
·经筋与人体部分感觉功能相关 | 第32-33页 |
4 病因病机 | 第33-41页 |
·病因 | 第33-37页 |
·外因 | 第33-34页 |
·外力伤害--伤筋 | 第33页 |
·外邪侵袭 | 第33-34页 |
·内因 | 第34-36页 |
·年龄 | 第34页 |
·体质 | 第34页 |
·解剖构造 | 第34页 |
·过用损伤 | 第34-35页 |
·脏腑疾病 | 第35页 |
·神失协调 | 第35页 |
·情志劳伤 | 第35页 |
·结筋病灶点/筋结/痛性反应物 | 第35-36页 |
·其他 | 第36页 |
·不内外因 | 第36-37页 |
·房室所伤 | 第36页 |
·针刺中筋 | 第36-37页 |
·病机 | 第37-41页 |
·气血病机 | 第37-38页 |
·气滞血瘀 | 第37页 |
·气血虚衰 | 第37-38页 |
·精津病机 | 第38页 |
·经筋病机 | 第38-39页 |
·邪结于筋 | 第38-39页 |
·经筋损伤 | 第39页 |
·经脉病机 | 第39-40页 |
·经脉瘀滞 | 第39页 |
·经脉气血不足 | 第39-40页 |
·脏腑病机 | 第40-41页 |
·脏腑虚证 | 第40页 |
·脏腑实证 | 第40-41页 |
5 经筋病候 | 第41-44页 |
·一般筋病 | 第42-43页 |
·筋急 | 第42-43页 |
·筋缓 | 第43页 |
·特殊筋病 | 第43-44页 |
·筋急 | 第43页 |
·筋缓 | 第43-44页 |
·经筋病累及病症 | 第44页 |
6 诊断 | 第44-50页 |
·诊察 | 第44-48页 |
·鉴别诊断 | 第44-45页 |
·经筋病症切诊方面的特点--"筋结" | 第45-46页 |
·"筋结"的检查 | 第46-47页 |
·关于压痛点(tender point) | 第47-48页 |
·压痛与压痛点 | 第47页 |
·压痛点的检查 | 第47-48页 |
·辨证 | 第48-50页 |
·辨病位 | 第48-49页 |
·辨病性 | 第49-50页 |
·辨阴阳 | 第49-50页 |
·辨寒热 | 第50页 |
·其他 | 第50页 |
·辨表里 | 第50页 |
·辨虚实 | 第50页 |
7 治疗 | 第50-69页 |
·治则 | 第50-56页 |
·治筋求本,辨经筋论治 | 第51页 |
·筋骨并重 | 第51页 |
·《灵枢·经筋》篇的治则与解读 | 第51-55页 |
·"燔针劫刺" | 第51-52页 |
·"以知为数" | 第52-53页 |
·"以痛为输" | 第53-54页 |
·"维筋相交",交叉取穴 | 第54-55页 |
·综合疗法 | 第55页 |
·"解结"以疏通经络 | 第55-56页 |
·协调阴阳 | 第56页 |
·治法 | 第56-69页 |
·针灸疗法 | 第56-67页 |
·取穴方法 | 第57-58页 |
·针具 | 第58-60页 |
·刺法 | 第60-67页 |
·艾灸法 | 第67页 |
·推拿/手法治疗 | 第67-69页 |
·舒筋活络法 | 第67页 |
·经筋推拿疗法 | 第67页 |
·中华(或壮医)经筋疗法中的经筋手法 | 第67-68页 |
·经筋手疗法 | 第68页 |
·循经按摩法 | 第68页 |
·其他针对不同病种而施行的整复理筋疗法 | 第68页 |
·弹拨经筋法 | 第68-69页 |
·其他疗法 | 第69页 |
8 经筋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发展 | 第69-80页 |
·临床应用 | 第69-75页 |
·经筋所至,主治所及 | 第69-70页 |
·"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在临床上的影响与发展 | 第70-71页 |
·开后世"阿是穴"应用之先河,是针灸治疗选穴原则"近部取穴"的始源 | 第70页 |
·"对应点"针刺法 | 第70页 |
·在针刺麻醉方面的应用 | 第70页 |
·以"筋结"为腧 | 第70-71页 |
·"维筋相交"的临床指导作用 | 第71页 |
·从"维筋相交"论治麻痹性斜视 | 第71页 |
·从维筋相交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塞 | 第71页 |
·创经筋病治疗的多种疗法 | 第71-72页 |
·不同"经筋刺法"治疗特定经筋病症的临床应用情况 | 第72-74页 |
·四肢拘挛症 | 第72页 |
·中风后痉挛状态 | 第72-73页 |
·小儿麻痹后遗症 | 第73页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 第73-74页 |
·指导目前针灸临床对软组织疼痛的认识与治疗 | 第74页 |
·中药结合经筋理论治验经筋病与杂病 | 第74-75页 |
·经筋病 | 第74-75页 |
·从经筋论治Ⅲ型前列腺炎 | 第75页 |
·脉诊结合经筋理论治验杂病 | 第75页 |
·经筋理论的延伸思路与应用 | 第75页 |
·现代研究发展 | 第75-80页 |
·《灵枢·经筋》篇的原文理解与发挥 | 第76页 |
·《灵枢·经筋》篇在经络学说中所代表的意义 | 第76-77页 |
·经筋痹痛与软组织力学变化 | 第77-78页 |
·骨病治筋—"筋痹"与"骨痹" | 第78-79页 |
·"筋结"可能的致病方式 | 第79页 |
·从经筋理论探讨针刺麻醉 | 第79-80页 |
·以经筋理论阐释武术健身与锻炼的机制 | 第80页 |
9 经筋实质的探讨 | 第80-88页 |
·经筋的实质包括筋肉组织及神经 | 第81-82页 |
·筋的定义(狭义) | 第81页 |
·筋的定义(广义) | 第81-82页 |
·经筋的实质是筋肉组织 | 第82-83页 |
·经筋与肌学 | 第82-83页 |
·经筋与韧带学 | 第83页 |
·经筋的实质是神经 | 第83-86页 |
·对"筋"的认识 | 第83-85页 |
·"筋"的字义 | 第83页 |
·软组织与五体中的"筋" | 第83-84页 |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的另一种理解 | 第84-85页 |
·经筋与神经的相对应性 | 第85-86页 |
·中枢神经系统 | 第85页 |
·周围神经系统 | 第85-86页 |
·经筋的实质是筋膜等结缔组织 | 第86页 |
·经筋的实质包括更多的组织 | 第86-88页 |
讨论 | 第88-92页 |
1 关于"对应点"针刺法 | 第88-89页 |
2 "针至病所"与"气至病所" | 第89-90页 |
3 关于"肌"、"肉"、"筋"等名词的概念及其他想法 | 第90-92页 |
附件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个人简历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