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訏创作的审美距离探幽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学术反思 | 第9-19页 |
一、徐訏研究的曲折历程与学术反思 | 第10-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第二节 在审美距离的视野下重估徐訏的当代意义 | 第19-23页 |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二、徐訏审美距离研究的当代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审美距离观照下的文学创作 | 第23-57页 |
第一节 徐訏的审美距离观 | 第24-30页 |
一、美的距离 | 第24-27页 |
二、非功利的“三边文学”观 | 第27-30页 |
第二节 “近焦”距离给小说带来的别样情调 | 第30-40页 |
一、非写实题材的偏向 | 第30-38页 |
二、第一人称“我”的旁观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戏剧表演理论与剧本创作实践的悖离 | 第40-57页 |
一、突显的戏剧审美功能 | 第40-44页 |
二、舞台表演中的审美距离设置 | 第44-48页 |
(一) 第四壁:台框制造距离 | 第44-45页 |
(二) 距离的“度”——艺术错觉与有效的移情反应 | 第45-48页 |
三、“远焦”距离幻化的悲笑剧 | 第48-57页 |
(一) “远焦”距离的审视 | 第50-52页 |
(二) 悲剧:爱的理想的幻灭 | 第52-54页 |
(三) 幽默笑剧:俗世拜金的嘲讽 | 第54-57页 |
第三章 审美距离意识的产生机制 | 第57-75页 |
第一节 审美距离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 | 第57-67页 |
一、心理距离说在中国的引入及阐释 | 第58-60页 |
二、郎菲德“审美态度”学说的接受 | 第60-63页 |
三、源于康德“审美无利害”思想的根基 | 第63-67页 |
第二节 审美距离意识产生的人生基础 | 第67-75页 |
一、孤寂内省的个性气质 | 第67-70页 |
二、“左不逢源,右不讨好”的边缘人生 | 第70-75页 |
第四章 审美距离的营构 | 第75-100页 |
第一节 鬼域与现世之间的空间隔阂 | 第75-84页 |
一、鬼域的奇遇 | 第76-81页 |
(一) 人鬼之间的奇恋 | 第76-78页 |
(二) 悲剧宿命的轮回 | 第78-81页 |
二、俗世的巧合 | 第81-84页 |
(一) 巧遇事件的组合 | 第81-82页 |
(二) 人物关系的奇妙巧合 | 第82-84页 |
第二节 居于此地书写彼此的时间过滤 | 第84-91页 |
一、抗战文学的别样书写:《风萧萧》 | 第84-86页 |
二、香港时期的上海想象 | 第86-91页 |
(一) 漂泊生活的再现:《江湖行》 | 第87-89页 |
(二) 诗意的乡村世界 | 第89-91页 |
第三节 停留于欣赏距离的情感滤化 | 第91-100页 |
一、适度距离产生的理想爱情 | 第92-97页 |
(一) 停顿在审美距离上的独身主义爱情 | 第93-95页 |
(二) 吉普赛民族游历生活生产的永生爱情 | 第95-97页 |
二、失距状态下的爱情悲剧 | 第97-100页 |
(一) 农家少女的纯情悲剧 | 第97-99页 |
(二) 盲女“盲恋”的视觉悲剧 | 第99-100页 |
结语 | 第100-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8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108-109页 |
一、论文 | 第108页 |
二、课题 | 第108页 |
三、参编著作 | 第108页 |
四、获奖 | 第108-109页 |
后记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