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第一章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法律制度概述 | 第9-18页 |
第一节 经济适用住房概念、特征及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9-11页 |
一、经济适用住房概念 | 第9页 |
二、经济适用住房特征 | 第9-10页 |
三、经济适用住房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基本运行模式 | 第11-13页 |
一、开发建设 | 第11-12页 |
二、分配供给 | 第12页 |
三、交易限制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3-14页 |
一、形成期 | 第13页 |
二、发展期 | 第13-14页 |
三、调整期 | 第14页 |
第四节 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实施意义 | 第14-15页 |
一、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实施解决了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 第14-15页 |
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实施维护了社会稳定 | 第15页 |
三、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和转轨 | 第15页 |
四、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 第15页 |
第五节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立法现状 | 第15-18页 |
第二章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制度执行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 第18-20页 |
一、购买对象失控 | 第18页 |
二、销售价格与建设标准缺乏监管 | 第18页 |
三、供需矛盾逐渐加剧 | 第18-19页 |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违规操作 | 第19页 |
五、部分国家、政府机关借集资建房名义搞实物分配 | 第19页 |
六、政府与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 第19页 |
七、对违法行为缺乏有效制裁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现行《管理办法》存在的不足 | 第20-22页 |
一、关于保障对象的问题 | 第20页 |
二、关于准入标准的问题 | 第20页 |
三、关于建设管理的问题 | 第20-21页 |
四、关于退出方式的问题 | 第21页 |
五、关于监管处罚的问题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其他发达国家(地区)住房保障制度经验借鉴 | 第22-26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地区)住房制度简介 | 第22-24页 |
一、英国 | 第22页 |
二、美国 | 第22-23页 |
三、日本 | 第23页 |
四、香港 | 第23-24页 |
五、新加坡 | 第24页 |
第二节 主要启示和经验借鉴 | 第24-26页 |
一、政府在构建住房保障制度中起主导作用 | 第24页 |
二、住房保障应立足本国国情、与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 第24-25页 |
三、住房保障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 第25-26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经济适用住房法律制度的若干思考 | 第26-34页 |
第一节 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保障对象 | 第26-28页 |
一、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建立初期保障对象划定为中低收入家庭 | 第26页 |
二、新《管理办法》将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保障对象确定为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 第26-27页 |
三、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保障对象应扩大为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家庭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准入标准 | 第28-29页 |
一、准入标准应当充分关注申请者的居住条件及有无房产状况 | 第28页 |
二、准入标准审核方式有待改进,并应建立配套电子数据信息管理系统 | 第28页 |
三、单身家庭应暂不予考虑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管理 | 第29-30页 |
一、成立专门机构 | 第29-30页 |
二、建设标准的适当化 | 第30页 |
三、对销售价格的限定 | 第30页 |
第四节 关于经济适用住房的销售、上市流通与违法处罚 | 第30-34页 |
一、政府在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中的主体地位应明确 | 第30-31页 |
二、经济适用住房应禁止上市流通 | 第31-32页 |
三、加大对违法者的处罚力度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