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补救措施规则的法理基础
内容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事后补救措施规则概述 | 第8-18页 |
第一节 规则内容 | 第8-11页 |
一、概念 | 第8-9页 |
二、例外规定:允许采纳事后补救措施证据 | 第9-10页 |
三、适用范围的扩展:产品责任案件 | 第10页 |
四、类似的规则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排除理由 | 第11-14页 |
一、证据法的逻辑主线:相关性 | 第11-12页 |
二、证据排除的法律基础:可采性 | 第12-13页 |
三、事后补救措施证据的排除理由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制度环境 | 第14-18页 |
一、错误的关联:陪审团审判 | 第15-16页 |
二、核心要素:对抗式诉讼 | 第16-17页 |
三、式微的特征:集中型审理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事后补救措施规则的价值基础 | 第18-28页 |
第一节 证据法的价值基础 | 第18-22页 |
一、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二、证据法的价值基础 | 第20-22页 |
第二节 证据法的价值渊源 | 第22-25页 |
一、公正 | 第22-23页 |
二、和谐 | 第23-24页 |
三、效率 | 第24-25页 |
第三节 事后补救措施规则的正当理由 | 第25-28页 |
一、外部排除规则 | 第26页 |
二、内部排除规则 | 第26-27页 |
三、作为外部排除规则的事后补救措施规则 | 第27-28页 |
第三章 事后补救措施规则在我国的构建 | 第28-41页 |
第一节 证据规则的缺失 | 第28-33页 |
一、案例 | 第28-29页 |
二、判决理由的缺失 | 第29-31页 |
三、证据法的缺失 | 第31-33页 |
第二节 我国移植事后补救措施规则的条件 | 第33-37页 |
一、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 | 第33-35页 |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诉求 | 第35-37页 |
第三节 制度和理论上的障碍分析 | 第37-41页 |
一、我国诉讼模式的转变 | 第37-38页 |
二、司法证明模式的重新认识 | 第38-40页 |
三、理论的发展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