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0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 | 第10-23页 |
| ·循环式冷却水系统的分类、特点与故障分析 | 第10-14页 |
| ·循环式冷却水系统的分类与特点 | 第10-11页 |
|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主要故障与控制方法 | 第11-14页 |
| ·水垢的控制 | 第12-13页 |
| ·腐蚀的控制 | 第13-14页 |
| ·黏泥的控制 | 第14页 |
| ·浓缩倍率与循环冷却水系统 | 第14-18页 |
| ·浓缩倍率对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意义 | 第14-15页 |
| ·浓缩倍率与各种水量的关系 | 第15-18页 |
| ·影响浓缩倍率测定的因素 | 第18-19页 |
| ·水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 ·水温的影响 | 第19页 |
| ·提高浓缩倍率的技术方法 | 第19-23页 |
| ·石灰软化―加酸―过滤+加阻垢剂处理 | 第19-20页 |
| ·弱酸树脂交换处理技术 | 第20页 |
| ·硫酸―阻垢剂稳定处理技术 | 第20-21页 |
| ·反渗透脱盐处理技术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钠表监测浓缩倍率的可行性研究 | 第23-32页 |
| ·浓缩倍率监测指标、方法分类 | 第23页 |
| ·监测指标分类 | 第23页 |
| ·监测方法分类 | 第23页 |
| ·用Na~+来表征浓缩倍率的可行性 | 第23-32页 |
| ·钠表监测浓缩倍率的原理 | 第24-25页 |
| ·影响钠表测量的因素及排除方法 | 第25-30页 |
| ·影响钠表测量的因素 | 第25-30页 |
| ·影响因子的排除方法 | 第30页 |
| ·钠离子浓缩倍率的测定方法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钠表的准确性分析实验 | 第32-42页 |
| ·实验仪器和药剂 | 第32-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 ·水样预处理部分 | 第32-33页 |
| ·电位测量部分 | 第33页 |
| ·实验药剂 | 第33页 |
| ·实验步骤 | 第33-35页 |
| ·标准液的制取 | 第33-34页 |
| ·校验 | 第34页 |
| ·测量 | 第34-35页 |
| ·注意事项 | 第35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5-37页 |
| ·钾钠离子混合曲线的绘制 | 第37-39页 |
| ·钾离子对钠表测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钠离子浓缩倍率动态模拟试验研究 | 第42-52页 |
| ·电厂循环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42-50页 |
| ·邢台电厂水库水作为循环水时的动态模拟试验及数据分析 | 第42-45页 |
| ·龙山电厂(8mg/L)循环水动态模拟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45-47页 |
| ·龙山电厂(6mg/L) 循环水动态模拟实验及数据分析 | 第47-50页 |
| ·误差分析 | 第50-51页 |
| ·结垢误差分析 | 第50页 |
| ·人为误差分析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63页 |
| 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