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文章研究技术路线 | 第12页 |
·论文框架内容 | 第12-14页 |
2 生态旅游研究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 第14-25页 |
·生态旅游综述 | 第14-18页 |
·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页 |
·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 | 第14-16页 |
·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回顾 | 第18-23页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概念 | 第18-19页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优势 | 第19-21页 |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特点 | 第21-22页 |
·自然保护区生态研究概述 | 第22-23页 |
·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评述 | 第23-25页 |
3 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概况 | 第25-35页 |
·河北大海陀概况 | 第25-30页 |
·自然条件 | 第25-29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9-30页 |
·大海陀旅游开发现状 | 第30-33页 |
·经济利益导向高于环境保护 | 第31页 |
·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 | 第31页 |
·环境资源及人文资源有待保护 | 第31-32页 |
·科研基础薄弱,缺乏旅游发展的科技支撑 | 第32页 |
·专项资金保障不到位 | 第32页 |
·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 | 第32页 |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 第32-33页 |
·当地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 第33页 |
·大海陀发展新方向—生态旅游 | 第33-35页 |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筹集资金促进保护区的发展 | 第33页 |
·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造福于民 | 第33页 |
·促进当地文化进步,提高当地人素质,加强环保意识 | 第33-34页 |
·扩大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有利于旅游活动的开展 | 第34页 |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实现保护区的科学健康发展 | 第34页 |
·通过开展生态旅游,可满足游客对自然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游憩消费的需求 | 第34-35页 |
4 河北大海陀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 第35-50页 |
·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 第35-38页 |
·植物资源 | 第35-36页 |
·动物资源 | 第36-37页 |
·人文资源 | 第37-38页 |
·地质地貌 | 第38页 |
·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第38-39页 |
·旅游资源丰富 | 第38页 |
·地理位置优越 | 第38-39页 |
·科研价值显著 | 第39页 |
·环境宜人 | 第39页 |
·客源市场分析 | 第39-44页 |
·市场调查 | 第39-43页 |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44-45页 |
·开展生态旅游的 SWOT分析 | 第45-47页 |
·优势 | 第45页 |
·机遇 | 第45-46页 |
·劣势 | 第46页 |
·挑战 | 第46-47页 |
·开展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 第47页 |
·开展生态旅游的综合效益分析 | 第47-48页 |
·生态效益分析 | 第47-48页 |
·社会效益分析 | 第48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8页 |
·客源市场预测 | 第48-50页 |
5 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 | 第50-65页 |
·生态旅游开发的指导思想 | 第50页 |
·保护性开发原则 | 第50页 |
·建造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 第50页 |
·循序渐进、适度开发原则 | 第50页 |
·特色原则 | 第50页 |
·生态旅游规划目标 | 第50-51页 |
·生态旅游定位 | 第51页 |
·生态旅游发展规划 | 第51-52页 |
·生态旅游区功能划分 | 第52-54页 |
·核心区 | 第53-54页 |
·缓冲区 | 第54页 |
·实验区 | 第54页 |
·生态旅游产品规划 | 第54-62页 |
·旅游线路规划 | 第54-55页 |
·接待区规划 | 第55-57页 |
·旅游产品规划 | 第57-62页 |
·生态旅游管理 | 第62-65页 |
·存在问题 | 第62-63页 |
·建议与对策 | 第63-65页 |
6 结论 | 第65-68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开展生态旅游是大海陀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必然 | 第65页 |
·客观、合理的分析是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基础 | 第65页 |
·科学的规划是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展的有力保障 | 第65-66页 |
·研究创新 | 第66页 |
·推动了生态旅游理论研究 | 第66页 |
·践行了理论应用 | 第66页 |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生物资源库建设 | 第66页 |
·建设环境监测系统 | 第66页 |
·加强关联学科建设 | 第66页 |
·加强产品开发 | 第66页 |
·完善旅游容量计量方法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