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融资融券交易制度概述 | 第14-18页 |
(一) 融资融券交易的概念与特征 | 第14-15页 |
1. 融资融券交易的概念 | 第14-15页 |
2. 融资融券交易的特征 | 第15页 |
(二) 融资融券交易的作用 | 第15-17页 |
1. 运用财务杠杆,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 第16页 |
2. 提高证券的流动性、活跃证券交易市场 | 第16页 |
3. 完善股票价格形成,对市场具有缓冲效应 | 第16-17页 |
4. 为投资者提供避险机制 | 第17页 |
(三) 融资融券交易的种类 | 第17-18页 |
1. 投机性融资融券交易 | 第17页 |
2. 套买型融资融券交易 | 第17页 |
3. 保值型融资融券交易 | 第17-18页 |
4. 技术型融资融券交易 | 第18页 |
二、融资融券交易规则与担保体系、法律构造 | 第18-23页 |
(一) 融资融券交易规则与担保体系 | 第18-21页 |
1. 融资融券交易规则 | 第18-20页 |
2. 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中的担保体系构造 | 第20-21页 |
(二) 融资融券交易法律构造 | 第21-23页 |
1. 交易双方因买卖证券产生的证券委托代理(代理-行纪)关系 | 第22页 |
2. 交易双方因证券、资金借贷而产生的借贷(债权债务)关系 | 第22页 |
3. 客户为担保证券公司对其拥有的融资融券债权而形成的担保关系 | 第22-23页 |
4. 信托关系 | 第23页 |
三、融资融券交易信用风险及控制 | 第23-36页 |
(一) 融资融券交易中的信用风险 | 第23-24页 |
(二) 融资融券交易担保制度在控制信用风险中的作用 | 第24页 |
1. 保护融资融券交易中作为债权人的证券公司的利益 | 第24页 |
2. 保障证券市场的安全 | 第24页 |
3. 维护社会稳定 | 第24页 |
(三) 境外有关融资融券交易担保制度的选择 | 第24-31页 |
1. 美国 | 第24-26页 |
2. 日本 | 第26-27页 |
3. 我国台湾地区 | 第27-30页 |
4. 我国香港地区 | 第30-31页 |
(四) 让与担保制度的内涵与特征 | 第31-33页 |
1. 让与担保的内涵 | 第31-32页 |
2. 让与担保的特征 | 第32-33页 |
(五) 让与担保在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 第33-36页 |
1. 信托让与担保担保方式灵活,适应证券交易的特点 | 第34页 |
2. 有利于保护作为债权人的证券公司的合法权利 | 第34-35页 |
3. 能够有效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 第35-36页 |
四、我国现行融资融券交易担保制度 | 第36-41页 |
(一) 《担保法》与《物权法》相关规定的缺陷 | 第36-38页 |
1. 标的物范围较窄 | 第37页 |
2. 股票、债券等证券设定质押手续复杂、成本高 | 第37页 |
3. 不利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进行担保物的价值监测 | 第37页 |
4. 不利于证券公司办理融资融券业务进行强制平仓 | 第37-38页 |
5. 不利于证券公司合理地使用担保物 | 第38页 |
(二) 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让与担保制度的所受到的质疑 | 第38-41页 |
1. 违背信托的宗旨与原理 | 第38-40页 |
2. 违背物权法定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五、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信托让与担保制度的合法性论证 | 第41-48页 |
(一) 信托让与担保与信托的区别 | 第41-43页 |
1. 性质不同 | 第42页 |
2. 设计理念不同 | 第42-43页 |
(二) 我国引入融资融券交易信托让与担保制度并不违反物权法定原则 | 第43-44页 |
(三) 笔者对化解各种质疑的建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