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褐飞虱侵害与水稻的关系 | 第11-15页 |
·褐飞虱侵害对水稻的影响 | 第12-14页 |
·褐飞虱侵害影响水稻的营养生长 | 第12-13页 |
·褐飞虱侵害影响水稻的生理特性 | 第13-14页 |
·水稻对褐飞虱的抗(耐)性 | 第14-15页 |
2 矿质元素的作用 | 第15-19页 |
·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 第15-17页 |
·Zn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 第15-16页 |
·Mn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 第16页 |
·Cu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 第16-17页 |
·Fe对植物的生理效应 | 第17页 |
·矿质元素与植物虫害的关系 | 第17-19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下化学元素在水稻-褐飞虱体系的传导效应 | 第20-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1页 |
·水稻品种 | 第20页 |
·供试虫源 | 第20-21页 |
·水稻的水培 | 第21-23页 |
·水培液的组成 | 第21-22页 |
·元素浓度设定 | 第22页 |
·水稻水培的操作流程 | 第22-23页 |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23-25页 |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金属元素的测定 | 第23-25页 |
·微波消解制样 | 第23-24页 |
·稻株微波消解 | 第23-24页 |
·伤流液微波消解 | 第24页 |
·褐飞虱微波消解 | 第24页 |
·蜜露微波消解 | 第24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4页 |
·元素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5-35页 |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水稻茎秆中化学元素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茎秆伤流中化学元素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褐飞虱体内化学元素的影响 | 第29-31页 |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对褐飞虱蜜露中化学元素的影响 | 第31-33页 |
·化学元素在水稻-伤流-褐飞虱-蜜露之间传递的相关分析 | 第33-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褐飞虱侵害对不同微量元素水平下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7-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1页 |
·水稻品种 | 第37页 |
·供试虫源 | 第37-38页 |
·试验设计和方法 | 第38-41页 |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下水稻相关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38-39页 |
·水稻根长的测定 | 第38页 |
·根冠比的测定 | 第38页 |
·根活力的测定 | 第38-39页 |
·褐飞虱为害后不同微量元素水平下水稻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39-40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褐飞虱为害后水稻体内保护酶的测定 | 第39-4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39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39-40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褐飞虱取食不同水培稻株后相关酶的测定 | 第40-41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40页 |
·羧酸酯酶(CaE)活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测定 | 第41页 |
·统计分析 | 第4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1-56页 |
·不同微量元素水平下水稻根生长指标的测定 | 第41-42页 |
·褐飞虱为害对不同微量元素水平下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2-49页 |
·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42-44页 |
·褐飞虱侵害后稻株相关酶活性的比较 | 第44-49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44-46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46-47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 | 第47-49页 |
·褐飞虱取食不同水培稻株后体内相关酶的比较 | 第49-56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49-51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51-53页 |
·羧酸酯酶(CaE)活性 | 第53-54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 | 第54-56页 |
3 讨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