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与“楼被”的城市形态分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1 绪论 | 第13-22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形态的急速膨胀 | 第14页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规划面临的困境 | 第14-15页 |
·城市规划管理中城市形态控制的缺失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方法意义 | 第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7-19页 |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9-22页 |
·位置与范围 | 第19页 |
·历史沿革 | 第19页 |
·社会经济发展 | 第19-22页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2-43页 |
·城市形态理论与实证研究 | 第22-25页 |
·国外城市形态研究 | 第22-25页 |
·国内城市形态研究 | 第25页 |
·城市形态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城市形态控制方法 | 第27-29页 |
·密度控制的产生背景 | 第27页 |
·密度控制与城市规划体系的关系 | 第27-28页 |
·密度控制的方式 | 第28-29页 |
·密度控制的技术手段 | 第29页 |
·与城市形态相关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 第29-34页 |
·理论界定 | 第30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描述理论 | 第30-33页 |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第34-42页 |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功能 | 第34-37页 |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结构 | 第37-40页 |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 城市形态分区控制研究—以成都市新都区为例 | 第43-73页 |
·宏观层面的形态控制研究—总建设量预测 | 第43-51页 |
·城市现状与规划的人口、用地情况 | 第43-46页 |
·城市形态扩展演变轨迹 | 第46-48页 |
·建筑总量的预测与控制 | 第48-51页 |
·中观层面的形态控制研究—形态分区模型 | 第51-62页 |
·强度分布的成因分析 | 第51-52页 |
·控制方法与因子分析 | 第52-54页 |
·形态分区基准、修正、扩展模型 | 第54-60页 |
·强度分区的修正模型 | 第60-61页 |
·强度分区的扩展模型 | 第61-62页 |
·中观层面的形态分布控制研究—各类用地的指标分配 | 第62-68页 |
·K 系数法 | 第62-63页 |
·国标法 | 第63-65页 |
·相关城市经验 | 第65-66页 |
·分配结果 | 第66页 |
·地块容积率确定 | 第66-68页 |
·微观层面的形态分布控制研究 | 第68-73页 |
·影响因素 | 第68页 |
·分配原则 | 第68-73页 |
4 “楼被”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 第73-85页 |
·“楼被”概念的提出 | 第73-77页 |
·“楼被”与植被的关系 | 第73-74页 |
·楼被与城市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 第74-76页 |
·楼被在城市形态评价中的应用 | 第76-77页 |
·波阵法原理以及在楼被中的应用 | 第77页 |
·基于楼被的空间拓展 | 第77-85页 |
·空间拓展原理 | 第77-81页 |
·模板的选取及K 值得确定 | 第81-84页 |
·基于楼被指标的城市形态评价 | 第84-85页 |
5 程序设计及计算机实现 | 第85-102页 |
·基于楼被的计算机模块设计 | 第85-86页 |
·模块组成及结构 | 第85页 |
·数据准备及程序设计 | 第85-86页 |
·各模块的计算机实现 | 第86-102页 |
·城市地块以及地块上建筑的统计 | 第86-94页 |
·城市地块相关经济技术指标的计算 | 第94-98页 |
·楼被指标空间拓展的实现 | 第98-10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主要结论 | 第102页 |
·城市形态分区控制研究方法 | 第102页 |
·提出楼被、波阵法概念及计算机的程序实现 | 第102页 |
·提出城市形态评价方法 | 第102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2-104页 |
·楼被概念的深化、拓展 | 第102-103页 |
·如何与山地城市结合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附录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