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引言 | 第10页 |
·超临界流体概述 | 第10-13页 |
·超临界流体的概念和性质 | 第10-12页 |
·超临界流体的相行为 | 第12页 |
·超临界流体反应研究 | 第12-13页 |
·微藻生物质能源化 | 第13-15页 |
·藻类生物质组成和资源量 | 第13-14页 |
·生物质能利用现状 | 第14页 |
·微藻生物质能源化技术 | 第14-15页 |
·超临界水流体技术应用 | 第15页 |
·丙烯环氧化绿色合成环氧丙烷 | 第15-18页 |
·环氧丙烷介绍 | 第15-16页 |
·环氧丙烷传统生产方法 | 第16页 |
·环氧丙烷绿色工艺生产方法 | 第16-18页 |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技术应用 | 第18页 |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0-22页 |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3 微藻在亚/超临界水中的直接液化研究 | 第22-38页 |
·引言 | 第22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25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材料成分分析 | 第22-23页 |
·实验仪器和装置 | 第23-24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24页 |
·实验方法步骤 | 第24-25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25-30页 |
·反应温度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 第25-26页 |
·反应时间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 第26-27页 |
·催化剂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 第27页 |
·原料/蒸馏水配比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反应压力对液化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正交实验条件优化 | 第29-30页 |
·微藻液化产物组成分析 | 第30-36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1页 |
·生物油理化特性分析 | 第31-32页 |
·生物油的FT-IR 分析 | 第32-33页 |
·生物油的GC-MS 分析 | 第33-34页 |
·固体残渣的SEM 分析 | 第34-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SC-CO_2 条件下TS-1/H_2O_2 体系催化丙烯环氧化 | 第38-66页 |
·引言 | 第38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8-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装置和流程图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反应过程分析 | 第40-42页 |
·临界相行为确定 | 第42-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3页 |
·TS-1/H_2O_2 体系催化丙烯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 | 第43-58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催化剂用量对丙烯环氧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SC-CO_2 体系反应CO_2 压力对丙烯环氧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SC-CO_2 体系共溶剂用量对丙烯环氧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反应温度对丙烯环氧化的影响 | 第47-51页 |
·丙烯压力对丙烯环氧化的影响 | 第51-55页 |
·反应时间对丙烯环氧化的影响 | 第55-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反应体系下H_2O_2 稳定性研究 | 第58-61页 |
·H_2O_2 分解 | 第58页 |
·影响H_2O_2 稳定性的因素 | 第58页 |
·不同温度下各体系中H_2O_2 的分解情况 | 第58-59页 |
·不同体系下TS-1 对H_2O_2 的稳定性影响 | 第59-60页 |
·SC-CO_2 体系下稳定剂对TS-1/H_2O_2 的稳定作用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页 |
·不同晶粒TS-1 催化丙烯环氧化反应初步研究 | 第61-65页 |
·引言 | 第61-62页 |
·不同晶粒TS-1 对催化效果的影响 | 第62-63页 |
·不同晶粒TS-1 的SEM 分析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3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