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前言 | 第14页 |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 | 第14-17页 |
·二氧化钛的晶体结构与性质 | 第14-15页 |
·二氧化钛的用途 | 第15页 |
·二氧化钛的能带结构 | 第15-16页 |
·二氧化钛的光催化原理 | 第16页 |
·光催化反应速率、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催化剂 | 第16-17页 |
·光源与光强 | 第17页 |
·有机物浓度 | 第17页 |
·外加催化剂 | 第17页 |
·二氧化钛纳米粉体的制备 | 第17-20页 |
·纳米粉体制备概述 | 第17页 |
·物理法 | 第17-18页 |
·化学法 | 第18-20页 |
·四氯化钛水解法 | 第18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8-19页 |
·水热法 | 第19页 |
·微乳法 | 第19-20页 |
·纳米二氧化钛薄膜的制备 | 第20-23页 |
·液相沉积法 | 第20-21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21页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21-22页 |
·磁控溅射法 | 第22页 |
·电泳沉积法 | 第22-23页 |
·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 | 第23-24页 |
·纯二氧化钛的局限 | 第23页 |
·二氧化钛-活性炭复合材料 | 第23-24页 |
·二氧化钛的相变与高温稳定 | 第24-25页 |
·促进相变 | 第24-25页 |
·阻碍相变 | 第25页 |
·硅酸锆的制备 | 第25-27页 |
·固相反应法 | 第26页 |
·水解溶胶-凝胶法 | 第26页 |
·非水解溶胶-凝胶法 | 第26-27页 |
·水热法 | 第27页 |
·核壳型(A@ B 型)复合材料 | 第27-30页 |
·无机盐溶胶-凝胶法 | 第27页 |
·醇盐水解法 | 第27-28页 |
·沉淀法 | 第28页 |
·非均匀沉淀法 | 第28-29页 |
·自组装 | 第29-30页 |
·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的应用 | 第30-32页 |
·降解有机物污染物 | 第30页 |
·消除无机污染物 | 第30页 |
·净化空气 | 第30-31页 |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 第31页 |
·太阳能电池 | 第31页 |
·防雾、自清洁和超亲水性 | 第31-32页 |
·抗菌 | 第3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3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3-34页 |
第二章 原料与表征 | 第34-43页 |
·前言 | 第34页 |
·实验药品 | 第34-35页 |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5-36页 |
·水热釜 | 第36-38页 |
·表征 | 第38-40页 |
·XRD 分析 | 第38页 |
·TEM 分析 | 第38页 |
·SEM 分析(带能谱仪) | 第38-39页 |
·FTIR 分析 | 第39页 |
·DSC-TG 分析 | 第39页 |
·DLS 激光粒度分析和Zeta 电位分析 | 第39-40页 |
·BET 氮气等温吸附-脱附分析 | 第40页 |
·X 射线表面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0页 |
·Ti0_2光催化性能表征方法的确定 | 第40-43页 |
·甲基橙浓度和吸光度的关系 | 第40-41页 |
·Ti0_2粉体光催化性能的表征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水热法合成Ti0_2纳米粉体及其复合材料 | 第43-61页 |
·前言 | 第43页 |
·水热法合成Ti0_2纳米晶体 | 第43-53页 |
·实验过程 | 第43-44页 |
·时间的影响 | 第44-47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47-50页 |
·络合剂的影响 | 第50-51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51-53页 |
·水热法合成高温稳定Ti0_2-Si0_2复合材料 | 第53-60页 |
·实验过程 | 第53-54页 |
·差热分析 | 第54-55页 |
·红外分析 | 第55页 |
·相组成 | 第55-57页 |
·显微结构 | 第57-59页 |
·光催化性能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水热法合成多孔ZrSi0_4粉体 | 第61-95页 |
·前言 | 第61页 |
·实验过程 | 第61-62页 |
·水热合成温度的影响 | 第62-64页 |
·NaF 矿化剂含量的影响 | 第64-68页 |
·合成时间的影响 | 第68-75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75-76页 |
·硅源的影响 | 第76-78页 |
·多孔硅酸锆的热稳定性 | 第78-89页 |
·物相分析(XRD) | 第78-79页 |
·差热-热重分析(DSC-TG) | 第79-80页 |
·显微结构分析(SEM) | 第80-83页 |
·等温氮气吸附分析(BET) | 第83-85页 |
·X 射线表面电子能谱(XPS) | 第85-89页 |
·合成硅酸锆的热力学判据 | 第89-92页 |
·多孔硅酸锆粉体的形成机理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五章 ZrSi0_4 @Ti0_2光催化复合材料的自组装及应用 | 第95-114页 |
·前言 | 第95页 |
·实验过程 | 第95-98页 |
·制备Ti0_2 -ZrSi0_4复合粉体 | 第95页 |
·自组装ZrSi0_4@ Ti0_2光催化复合材料 | 第95-97页 |
·制备光催化陶瓷 | 第97-98页 |
·光催化性能测试 | 第98页 |
·Ti0_2- ZrSi0_4复合材料 | 第98-101页 |
·植酸改性自组装ZrSi0_4@ Ti0_2 复合材料 | 第101-106页 |
·磷酸改性自组装ZrSi0_4@ Ti0_2 复合材料 | 第106-108页 |
·自组装ZrSi0_4@ Ti0_2 光催化复合粉体的高温稳定性 | 第108-111页 |
·光催化陶瓷的活性 | 第11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4页 |
结论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附件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