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1-34页 |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11-16页 |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病名认识 | 第11-12页 |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13页 |
·辨证论治 | 第13-15页 |
·推拿治疗 | 第15-16页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第16-22页 |
·椎间盘的解剖学特点 | 第16-18页 |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原因 | 第18页 |
·椎间盘退变的机制 | 第18-19页 |
·脊柱生物力学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学说 | 第20-21页 |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 第21-22页 |
3. 中医正骨术的历史渊源 | 第22-25页 |
4. 近年来脊柱推拿的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5. 脊柱整复手法分类及特点 | 第27-28页 |
·手法分类 | 第27页 |
·手法特点 | 第27-28页 |
·手法适应症 | 第28页 |
6. 中医推拿在脊柱相关疾病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7. 小结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4-42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4-35页 |
·病例资料 | 第34页 |
·诊断标准 | 第34页 |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排除标准 | 第34页 |
·试验病例的脱落及剔除 | 第34-3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实验分组 | 第35页 |
·治疗方案 | 第35-36页 |
·观察指标 | 第36-37页 |
3. 统计学处理 | 第37页 |
4. 统计结果 | 第37-42页 |
·两组间性别、年龄比较 | 第37-38页 |
·两组间病程比较 | 第38页 |
·两组间突出部位及突出类型比较 | 第38-39页 |
·两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比较 | 第39页 |
·两组间VSA评分比较 | 第39-40页 |
·两组间Oswestry评分比较 | 第40页 |
·两组间治疗疗效比较 | 第40-41页 |
·整复前后腰椎X线片的对比 | 第41-42页 |
第三章 讨论及分析 | 第42-52页 |
1.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 第42页 |
2.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42-45页 |
·"骨错缝、筋出槽"概念 | 第42-43页 |
·骨错缝和半脱位 | 第43-45页 |
·脊柱"骨错缝、筋出槽"的治疗 | 第45页 |
3.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的现代医学机制阐述 | 第45-48页 |
·脊柱半脱位的解剖基础 | 第45-47页 |
·骨节正骨推拿法脊柱"基座"理论 | 第47-48页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阐释 | 第48-50页 |
·传统推拿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阐释 | 第48页 |
·现代对推拿整复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第48-49页 |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阐释 | 第49-50页 |
5.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法的操作基本原则 | 第50页 |
6. 台湾骨节正骨推拿法的注意事项 | 第50页 |
7. 结论 | 第50-51页 |
8. 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附图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