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诗、骚传统的形成:汉代诗学的理论建构 | 第11-18页 |
(一) 《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汉儒对《诗经》的诠释 | 第11-14页 |
1 《诗经》中的讽谏、歌颂诗与汉儒的美刺诗论 | 第11-12页 |
2 《诗经》的教化色彩和汉人的诗学政教思想 | 第12-13页 |
3 《诗经》的礼乐传统和汉人的伦礼诗学观 | 第13页 |
4 "诗言志"传统和汉人严肃的诗歌题材观 | 第13-14页 |
(二) 楚骚传统和汉代文人诗 | 第14-16页 |
1 屈原的生平遭遇与汉代文人的不遇情结 | 第14-15页 |
2 屈原式的"发愤以抒情"和汉代文人的抒情传统 | 第15页 |
3 《楚辞》与汉代的骚体传统 | 第15-16页 |
(三) 诗骚分、合对汉代文人诗歌的影响 | 第16-18页 |
二、 诗、骚分别:西汉诗歌的承受 | 第18-26页 |
(一) 楚风北袭与汉代宫廷的楚歌诗 | 第18-20页 |
1 两汉有署名的骚体诗和无名氏的楚歌作品分类 | 第18-19页 |
2 宫廷楚声的民歌意味及对文人创作的影响 | 第19-20页 |
(二) 经学笼罩下四言创作的寂寞 | 第20-23页 |
1 四言诗的"美刺"功用及对《诗经》的模拟 | 第21-22页 |
2 经学背景下文人创作的保守和退缩 | 第22-23页 |
(三) 宫廷文人的庙堂之作 | 第23-26页 |
1 武帝时礼乐复兴与《郊祀歌》的创作 | 第23-24页 |
2 诗、骚兼采和《郊祀歌》的艺术成就 | 第24-26页 |
三、 诗、骚趋融:两汉之际文人歌咏 | 第26-36页 |
(一) 隐逸思想的浮动与诗骚精神的复苏 | 第26-28页 |
1 绵延的隐逸之风和文人创作自我意识的苏醒 | 第26-27页 |
2 道家思想对两汉文人觉醒的推动 | 第27-28页 |
(二) 儒道的消长和四言诗的新变 | 第28-31页 |
1 儒道消长和文风的转变 | 第28-29页 |
2 经学松动下四言诗的新变 | 第29-31页 |
(三) 诗骚的融和与东汉骚体的雅化 | 第31-36页 |
1 体裁内容上文人有意促进诗、骚的融合 | 第32-33页 |
2 四言诗的带动、深沉的感情与骚体诗的雅化 | 第33-36页 |
四、 诗骚合流的硕果:汉末文人五言诗 | 第36-43页 |
1 文人五言诗起源和成熟年代辨析 | 第36-37页 |
2 《古诗十九首》外的文人五言诗 | 第37-40页 |
3 《古诗十九首》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