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一、自然观的历史发展进程 | 第11-18页 |
·古希腊“物活论”的自然观 | 第11-14页 |
·文艺复兴时期的机械主义自然观 | 第14-15页 |
·辩证的自然观 | 第15-18页 |
二、马克思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 第18-31页 |
·自然的内涵 | 第18-24页 |
·自然的祛魅过程 | 第18-20页 |
·经过实践中介过的自然 | 第20-21页 |
·自然的社会—历史性质 | 第21-24页 |
·马克思自然观的主要思想来源 | 第24-27页 |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 | 第24-25页 |
·费尔巴哈与直观唯物主义 | 第25-26页 |
·马克思对以前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 第26-27页 |
·马克思自然观的唯物主义基础 | 第27-29页 |
·人与自然的同源性 | 第27-28页 |
·自然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 第28-29页 |
·自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 第29-31页 |
·自然物质向社会存在的提升 | 第29-30页 |
·社会存在不能向自然物质的退化 | 第30-31页 |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意义 | 第31-40页 |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实现了一场哲学变革 | 第31-34页 |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 第34-35页 |
·深化对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理解 | 第35-37页 |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非本体论性质 | 第37-40页 |
四、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 第40-56页 |
·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 第40-50页 |
·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指明了总体方向 | 第50-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