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硫煤在加氢热解过程中硫的脱出规律和脱出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地位 | 第11-12页 |
·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 第12-13页 |
·我国煤炭资源的消耗情况 | 第13页 |
·煤中硫的脱除技术 | 第13-18页 |
·物理脱硫法 | 第14-15页 |
·化学脱硫 | 第15-16页 |
·生物脱硫 | 第16-17页 |
·加氢热解脱硫 | 第17-18页 |
·煤的加氢热解 | 第18-26页 |
·煤中硫的存在形态 | 第18-20页 |
·煤中硫在加氢热解中的反应 | 第20-23页 |
·煤中有机硫反应的动力学 | 第23-26页 |
·煤中矿物质对脱硫的影响 | 第26页 |
·实验目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过程 | 第28-38页 |
·煤样的分析 | 第28-29页 |
·样品的选取与制备 | 第28页 |
·样品分析 | 第28-29页 |
·实验装置 | 第29-30页 |
·煤样及焦样中硫含量的测定 | 第30-33页 |
·定硫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30-31页 |
·定硫仪的工作原理 | 第31页 |
·定硫仪的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定硫仪工作曲线 | 第32-33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煤样及焦样中硫的形态测定 | 第34-35页 |
·实验流程 | 第35-38页 |
·不同气氛下煤样中硫的热解实验 | 第35-36页 |
·动力学实验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氢气气氛对煤中硫热解脱出的作用 | 第38-52页 |
·不同煤样热解和加氢热解硫逸出规律 | 第38-43页 |
·原煤热解和加氢热解硫逸出规律 | 第38-40页 |
·盐酸处理样热解和加氢热解硫逸出规律 | 第40-42页 |
·硝酸处理样热解和加氢热解硫逸出规律 | 第42-43页 |
·酸处理对煤样热解和加氢热解过程硫逸出的影响 | 第43-48页 |
·酸处理对煤样热解过程硫逸出的影响 | 第43-46页 |
·酸处理对煤样加氢热解过程硫逸出的影响 | 第46-48页 |
·不同煤样热解后的焦样在氢气气氛下热解硫逸出规律 | 第48-49页 |
·氢气分压对半焦中有机硫脱除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主要结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用XPS分析实验中的样品 | 第52-60页 |
·XPS 分析数据的原则和方法 | 第52-54页 |
·样品的选取 | 第52页 |
·样品的处理方法 | 第52-53页 |
·XPS 数据处理原则 | 第53-54页 |
·XPS 测定结果 | 第54-58页 |
·原煤及硝酸处理煤样中硫的形态分析 | 第54-55页 |
·原煤热解后焦中硫的形态分析 | 第55-57页 |
·硝酸处理样热解后焦中硫的形态分析 | 第57-58页 |
·主要结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氢气与焦中有机硫作用的宏观动力学 | 第60-72页 |
·动力学实验 | 第60页 |
·动力学参数的求解方法 | 第60-63页 |
·半焦中硫的转化率 | 第60-61页 |
·气固反应动力学模型 | 第61页 |
·气固反应模型选择的依据 | 第61-63页 |
·动力学求解结果 | 第63-68页 |
·动力学模型的选取 | 第63页 |
·半焦中有机硫与氢气反应的反应模型验证 | 第63-64页 |
·随机核化模型 | 第64-68页 |
·动力学结果的检验 | 第68-70页 |
·主要结论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72-76页 |
·引言 | 第72页 |
·主要结论 | 第72-74页 |
·不足与建议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发表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