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一 前言 | 第12-23页 |
·农药微乳液简介 | 第12-15页 |
·微乳液形成机理 | 第12-13页 |
·温度对微乳剂稳定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农药微乳剂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溶致液晶简介 | 第15-22页 |
·表面活性剂溶致液晶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影响液晶结构和性能的因素 | 第18-19页 |
·溶致液晶的流变性 | 第19-21页 |
·表面活性剂溶致液晶在制药中的应用——医药 | 第21页 |
·溶致液晶在农药剂型开发中的前景 | 第21-22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高含量毒死蜱微乳液的形成及稳定性研究 | 第22页 |
·载毒死蜱液晶系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2-23页 |
二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3-25页 |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23页 |
·实验原料及试剂 | 第23-25页 |
三 高含量毒死蜱微乳液的形成及温度稳定性研究 | 第25-39页 |
·实验研究与方法 | 第25-27页 |
·油相的配制 | 第25页 |
·混合表面活性剂配比的筛选 | 第25页 |
·醇最少加入量测定 | 第25页 |
·不同因素对透明温度区间的影响 | 第25-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7页 |
·n-C_nH_(2n+1)OH 对毒死蜱微乳剂透明温度范围的影响 | 第27-31页 |
·电解质对毒死蜱微乳剂透明温度范围的影响 | 第31-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四 载毒死蜱液晶系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 第39-65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3页 |
·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醚(NR600#)的纯化和表征 | 第39-40页 |
·各组分最佳配比的筛选 | 第40页 |
·油相溶剂的选择 | 第40页 |
·不同因素对液晶相形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因素对液晶体系浊点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因素对稀释后体系吸光度的影响 | 第42页 |
·液晶结构的判断 | 第42页 |
·X 射线衍射的测定 | 第42页 |
·流变性研究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63页 |
·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醚链长对体系相行为的影响 | 第43-47页 |
·载毒死蜱液晶系形成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52页 |
·载毒死蜱液晶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2-56页 |
·载毒死蜱液晶体系的微观结构及流变性的研究 | 第56-63页 |
·讨论 | 第63-64页 |
·载毒死蜱液晶系形成影响因素的讨论 | 第63页 |
·载毒死蜱液晶系微观结构研究的讨论 | 第63页 |
·载毒死蜱液晶系流变性的讨论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发表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