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共聚合制备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22页 |
·聚丙烯酰胺简介 | 第8-13页 |
·聚丙烯酰胺的应用 | 第8-12页 |
·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9页 |
·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 第9-10页 |
·造纸中的应用 | 第10页 |
·农业上的应用 | 第10-11页 |
·矿冶工业中的应用 | 第11页 |
·建筑业上的应用 | 第11页 |
·日化工业中的应用 | 第11页 |
·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11-12页 |
·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 | 第12-13页 |
·水溶液聚合法 | 第12页 |
·反相悬浮聚合法 | 第12页 |
·反相乳液聚合法 | 第12-13页 |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 第13页 |
·沉淀聚合法 | 第13页 |
·分散聚合 | 第13-16页 |
·分散聚合的定义及特点 | 第13-14页 |
·分散聚合的成核与稳定机理 | 第14-15页 |
·分散聚合体系 | 第15-16页 |
·单体 | 第15页 |
·分散介质 | 第15页 |
·分散稳定剂 | 第15页 |
·引发剂 | 第15-16页 |
·分散聚合的发展 | 第16页 |
·丙烯酰胺分散聚合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AM分散聚合的成核与稳定机理 | 第16-17页 |
·PAM分散聚合的动力学研究 | 第17页 |
·反应参数对PAM分散聚合的影响 | 第17-2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目的 | 第21-22页 |
2 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和表征 | 第22-28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2-23页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2页 |
·实验药品 | 第22-23页 |
·实验原理 | 第23-25页 |
·链引发 | 第23页 |
·链增长 | 第23-24页 |
·链终止 | 第24-25页 |
·链转移 | 第25页 |
·聚合实施方法 | 第25页 |
·分析与测试 | 第25-28页 |
·固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 第26页 |
·特性粘度的测定 | 第26-27页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7页 |
·粒子尺寸和形貌分析 | 第27-28页 |
3 离子型聚丙烯酰胺制备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 第28-41页 |
·反应参数对 AM与离子型单体分散共聚合的影响 | 第28-35页 |
·聚合时间对 AM-DMC分散共聚合的影响 | 第28页 |
·聚合温度对 AM-DMC分散共聚合的影响 | 第28-29页 |
·引发剂对 AM与离子型单体分散共聚合的影响 | 第29-31页 |
·分散剂对 AM与离子型单体分散共聚合的影响 | 第31页 |
·分散介质对 AM均聚以及与离子型单体共聚的影响 | 第31-33页 |
·单体对 AM与离子型单体分散共聚合的影响 | 第33-35页 |
·正交试验选取 AM-DMC分散共聚合最佳条件 | 第35-37页 |
·产物表征 | 第37-41页 |
·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40页 |
·产物的粒子尺寸及形貌分析 | 第40-41页 |
4 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性能评定 | 第41-46页 |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41-42页 |
·硅藻土模拟废水絮凝实验方法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硅藻土模拟废水自沉 | 第42页 |
·无机絮凝剂 PAC最佳用量选择 | 第42-43页 |
·共聚物最佳用量选择 | 第43-44页 |
·共聚物投加量对 PAC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44页 |
·共聚物特性粘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44-45页 |
·单体配比对共聚物絮凝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